摘要:短短一周,西贝从“家有宝贝,就来西贝”的亲子餐厅标杆,沦为了家长们的避雷对象。
文|元景一
编辑|娱叔
短短一周,西贝从“家有宝贝,就来西贝”的亲子餐厅标杆,沦为了家长们的避雷对象。
西贝老板贾国龙的态度,也从气急败坏的告他变成低声下气的道歉。
本以为这次西北大战会以两方的停止追究责任而告一段落,谁曾想西贝黑料再次被扒!
这下家长们彻底怒了,原来预制菜也只是西贝的冰山一角。
曾以亲子餐厅为特色的西贝,已经社会性死亡,再回不到从前了!
9月17日光明网报道,一位爸爸带着孩子在浙江某西贝门店就餐时愤怒报警。
只见邻桌顾客正用筷子夹菜喂狗,宠物狗的爪子坐在宝宝椅子上,和主人一起就餐。
而当他跟店员反应时,店员只扫了一眼说“我们门店不禁止宠物”就转身离去。
报警后与警察沟通后,门店承诺很快会给这位爸爸反馈,但事发后5天仍未接到电话。
“我花钱给孩子点的儿童餐,用的会是和宠物共享的筷子吗?”
这是所有家长们共同担忧的问题,很快“西贝公筷喂狗”的词条就上了热搜。
其实前几年,宠物友好型餐厅刚刚兴起时,就引起过不少争议。
宠物可以带进餐厅吗?会不会有其他客人对宠物毛发过敏。
宠物可以和人共用餐具吗?餐具能否使用一次性或者分开消毒、彻底消毒。
这些我们不清楚,但是这些疑虑是没错的,因为负责监督的是门店人员,承担风险的却是消费者!
这件事情再次暴露出西贝门店的管理漏洞。
同样是餐饮行业,海底捞通过“师徒制”绑定门店利益,徒弟开的店达标,师傅能拿长期分红;
喜茶靠数字化监控后厨,员工做奶茶没戴口罩都会报警。
而西贝仍依赖“人工巡检”,暴露传统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在过去一周,西贝用公开后厨参观、云直播做菜来回应门店的预制菜、卫生问题争议。
西贝员工用炒菜漏勺清理下水道油污,厨师长戴着手表手镯颠勺且没有厨师证。
这些都是源自于记者采访爆料或者门店店员自己所发布的视频内容,所以西贝真的干净卫生吗?
“宠物友好”、“亲子友好”更像是西贝讨好顾客的手段。
实际上西贝只赚亲子钱,不担亲子责。
上热搜之后,西贝公关紧急声明“餐厅禁止宠物入内”。
但事发时店员的回应已被消费者记录,这种事后改口反而坐实了管理混乱。
让家长们觉得“花的不是餐费,是智商税”。
如果说“公筷喂狗”“漏勺掏下水道”暴露的是西贝门店管理的潦草。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争议,则撕开了其“高价=高品质”宣传的假象。
西贝的预制菜风波,要从罗永浩的一句吐槽说起。
9月初,他在社交平台吐槽西贝的一次就餐体验“预制菜,又贵又难吃”。
这让西贝老板大怒,直呼要起诉罗永浩,品牌态度也强硬到离谱。
可是5个人15道菜,人均150多元还吃不饱,着实算不上性价比餐厅啊。
西贝的自证方式也让人目瞪口呆,现场直播制作罗永浩同款菜,公布出餐流程。
镜头里,厨师不戴口罩,手忙脚乱地切着菜,用着劣质转基因食用油。
西贝官方动态里,直接晒出了把各种料包放进微波炉加热的图片。
这波自证清白更像是自废武功!
在消费者认知里,非现做即预制。
西贝用专业术语玩文字游戏,本质是剥夺知情权。
看着保质期长达9个月的冻肉,保质期长达2年的菜蔬。
宝宝餐里没有一样新鲜食材,而且全是微波炉加热就可以出餐。
按食品法规定,西贝或许能在法律上赢,可民心却却输个精光。
西贝的宣传语“家有宝贝,就来西贝”,人均百元的价格,没想到吃的是高价速冻餐。
网友的评论搞笑又扎心:
“因为不想做饭,才带宝宝来西贝,没想到西贝也不想做饭。”
更让人反感的是餐饮行业的“抱团说教”。
这些品牌看似“声援西贝”,实则是“行业常态”掩盖“不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本质。
他们甚至把消费者质疑预制菜说成是在用钢丝勒死餐饮人。
消费者愤怒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西贝用预制菜卖现做价,还企图用专业术语糊弄人 。
更糟的是,西贝处理这事的态度,简直就是在给已经冒烟的火堆上浇油。
从卫生丑闻到预制菜争议,西贝的每一次回应都在将自己推向更深的舆论漩涡。
贾国龙始终没明白,他的对手从来不是罗永浩,而是消费者心中的信任裂痕。
9月15日西贝发布的第一封道歉信中,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令人恼火。
公众看到的不是反思,而是将质疑者视为刁难者的傲慢。
面对预制菜质疑,企业不直面“为何不告知”的核心问题,反而一直在解释自己是预加工,不是预制菜。
承诺开放后厨,却设置“需提前三天申请”“仅限工作日10点参观”等障碍。
于是,很多曝光还是源自于官媒记者的采访。
创始人亲自下场骂罗永浩“网络黑社会”,将产品争议升级为人身攻击。
作为一个品牌老板,不利用公关反而亲自下场抗争。
于是他的很多早年的采访都被扒出,当网友们认定一个品牌创始人有负面争议的时候,怎么还会再为他的产品消费呢?
新黄河的报道精准总结:
“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共同体。”
可见西贝犯的错,也不只是没有意识到消费者不是一个人的错。
西贝还一直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始终没有与消费者共情。
法律的合规不等同于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大家花了钱,想要的是“锅气”,而不是“解冻复热”。
西贝用中央厨房、标准化流程来为自己辩护,就是没有把顾客的需求弄明白。
两次道歉信中,都不愿舍弃“顾客虐我千百遍”这句话,顾客看到的全是品牌的矫情。
一边宣传食材新鲜,一边给顾客食用冷冻肉蔬;
一边让宠物使用店内餐具,一边说自己是明令禁止宠物入内。
宣传都搞弄虚作假这一套,谁还会相信你的整改承诺呢?
当一切都摆在了阳光下,西贝的狼狈和混乱,已经无所遁形。
一次次的信任坍塌,西贝失去的不仅是眼前的客源,而是社会性死亡,没有了长期生存的根基。
有网友犀利点评:
“西贝不是社会性死亡,是在公众注视下缓慢自缢。”
这话有道理,西贝的灭亡原因也不是公众的质疑和愤怒,而是它自身的虚假和傲慢!
这也并不是西贝一个品牌的悲剧,是所有背离“消费者为本”的企业的必然结局。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被曝“公筷喂狗”,顾客报警,西贝紧急回应:使用过的筷子、餐具、桌布等已全部丢弃
新黄河|复盘西贝“惊魂120小时”,危机公关为何一再失效?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