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现在这个大环境,真的,安全感越来越稀缺。我们这代打工人,好像每个人都在担心,担心35岁,担心中年危机,担心哪天就被优化了,担心下个月的房贷车贷……我们就像在一条湍急的河里,每个人都拼命划水,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卷走。
大家好,这几天外出,一身疲惫,刚回到家,瘫在沙发上,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榨干了的海绵。
说实话,现在这个大环境,真的,安全感越来越稀缺。我们这代打工人,好像每个人都在担心,担心35岁,担心中年危机,担心哪天就被优化了,担心下个月的房贷车贷……我们就像在一条湍急的河里,每个人都拼命划水,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卷走。
所以今天,我不想跟你聊那些离我们太远的宏大叙事。我们就聊点实在的,聊聊我们普通人,在结束了一天“为老板干活”的时间后,剩下的那几个小时,那段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到底能做些什么,去撬动我们的人生。
这不是一篇打鸡血的动员稿,更像是一份我们普通人的“自救指南”,是我自己踩过很多坑,观察了身边很多牛人之后,总结出来的一些心里话。
我们聊任何改变之前,都得先解决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累”,感觉身体被掏空。
很多人会觉得,我每天上班累得像条狗,脑子都转不动了,还谈什么改变人生?一回家就想躺平,这是本能反应。我完全理解。我之前也是这样,甚至觉得那些下班还能学习、搞事业的人,是不是都是铁打的?
后来我发现一个秘密,我们感觉累,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体力消耗,而是“心力”的消耗。
你想想,在公司里,你是不是经常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是要不断地在各个部门之间周旋、扯皮?是不是要时刻担心领导的脸色,揣摩他的心思?你做的很多事情,可能并不是你真正喜欢或者认同的,你只是在扮演一个“合格的员工”。这种“扮演感”,这种身心不一致的状态,才是我们能量最大的杀手。
所以,想要下班后“有电”去做自己的事,第一步不是用意志力去硬扛,而是要学会“能量管理”。
怎么管理?首先,你要找到你的“充电桩”。
这个“充电桩”不是让你去打游戏、刷剧。我不是说这些娱乐不好,但它们更多的是“麻醉剂”,让你暂时忘记疲劳,但醒来后,你会发现自己陷入更深的空虚。真正的“充电桩”,是一些能让你重新找回“掌控感”和“意义感”的事情。
我认识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做程序员的朋友,叫大伟。他之前996是家常便饭,每天累到没朋友。他说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拧螺丝的,每天都在重复劳动,看不到尽头。后来,他做了一个很小的改变。他开始在下班后,花半个小时,去楼下那个他一直想去的健身房,就跑跑步,举举铁。
他说,那种感觉很奇妙。在公司,代码不是他能完全控制的,需求说改就改。但在健身房,那个哑铃,他举起就是举起,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每一次进步。这种纯粹的、由自己身体说了算的掌控感,反而让他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心态更稳了。他把这种从身体上获得的掌控感,迁移到了工作上,他不再那么容易被傻X的需求PUA了。
你看,运动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更是一种心理能量的重建。
除了运动,还有很多方式。比如,“创造”。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可以是做一顿饭,哪怕只是简单地煎个蛋,摆盘好看一点,拍照发个朋友圈;你可以是整理一个房间,把乱糟糟的角落变得井井有条;你也可以是玩乐高,或者像我一样,写写东西,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些“创造性”的活动,能把你从一个“被动响应者”的角色,拉回到一个“主动创造者”的角色。在工作中,我们总是在“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都是在被动地响应外部世界的需求。而创造,是把我们内心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东西。这个过程,是纯粹的自我表达,能量是向内汇聚的。
所以,在你觉得“累到不行”的时候,别急着躺下。试试看,去做一件能让你找回“掌控感”和“意义感”的小事。哪怕只有15分钟。这15分钟,就是你从“社畜模式”切换到“人生主理人模式”的启动按钮。你得先让自己从心理上“活”过来,我们才能聊后面的事。
好了,我们现在有能量了,那接下来干嘛?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学习”。没错,学习是改变的唯一路径。但是,怎么学,这里面的坑就太多了。
我相信你的收藏夹里,一定躺着几十个G的课程资料,各种“从入门到精通”,什么Python、PS、理财、写作……但你打开过的,有几个?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焦虑症”。我们总觉得要学一个“屠龙之技”,要学一个能马上变现、马上改变命运的“硬核技能”。我们把目标定得太高,高到我们根本无法开始。
比如,你想学编程,一上来就想做一个APP。你买了一堆书,报了一堆课,结果光是安装环境就劝退了90%。你想学理财,一上来就想找到那个能让你财富自由的“密码”,结果被各种K线图、专业术语搞得头晕脑胀,最后变成了“韭菜”。
这种“好高骛远”式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我们通过收藏、购买课程,来营造一种“我已经开始努力了”的幻觉,从而缓解我们的焦虑。但实际上,我们一步都没有踏出去。
所以,我的建议是,忘掉那些宏大的目标,从一个“最小化可行性技能”开始。
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技能,要足够小,小到你不需要下定决心、咬碎牙关才能开始。
我举个例子。我有个前同事,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每天就是处理各种琐碎的表格。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特别想转行。她看中了现在很火的数据分析,但她连Excel都用得不利索。
她没有一上来就去报那种好几千块的Python数据分析课。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她日常工作中,那些需要手动复制粘贴、最让她头疼的Excel问题,作为她的“学习任务”。她去B站上搜,怎么用一个公式解决这个问题,怎么用数据透视表更快地完成统计。
今天学一个VLOOKUP函数,明天学一个筛选功能。每一个技能,都非常小,但每一个技能,都能马上应用到她第二天的工作中,让她少加了十分钟的班。这种“即时反馈”,给了她巨大的正反馈。
她就像在玩一个游戏,每天打一个小怪,爆一点经验值。慢慢地,她把Excel玩得滚瓜烂al熟,成了办公室里的“表姐”。后来,领导也发现了她的这个能力,开始把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工作交给她。再后来,她顺理成章地转向了数据运营的岗位。
你看,她没有经历那种痛苦的“转型期”。她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她只是把学习的目标,从“成为一个数据分析师”,降维到了“解决今天工作中的这个小麻烦”。
所以,你现在就可以问问自己:我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有没有哪个重复性的、让我觉得很烦的事情,是可以通过学习一个小技能来解决的?
可能是一个PPT的美化技巧,可能是一个视频剪辑的简单模板,也可能是一个能帮你自动回复邮件的小插件。
就从这个“痛点”出发。把学习变成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你解决的“小麻烦”越来越多,你的能力圈,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这个过程,没有焦虑,只有“解决问题”的快感。
聊完了学习,我们自然就要聊到那个让所有打工人心痒痒的话题——搞副业。
现在网上到处都在鼓吹副业赚钱,什么“一部手机,日入过万”,好像遍地是黄金。但只要你真的去试过,就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坑。
很多人对副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出卖体力”的层面。比如下班后去送外卖、开滴滴。这种副业,我称之为“线性收入”,就是你干一个小时,赚一个小时的钱。它能给你带来一些现金流,但它无法让你成长,更无法让你摆脱“手停口停”的困境。因为它本质上,还是在用你的时间换钱,跟你上班没什么区别。
我们真正要去追求的,是一种“成长型副业”。
这种副业的核心,不是让你能立刻赚到多少钱,而是让你能构建一个独立于你公司职位之外的“第二身份”。
什么意思?在公司里,你的身份是“XX公司的员工张三”,你所有的价值,都依附于这个平台。离开了这个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而“第二身份”,是你自己创造的。比如,你是一个“业余插画师”、“一个懂点心理学的博主”、“一个能帮别人做旅游攻略的达人”。
这个身份,是你个人品牌的雏形。它代表了你在某个细分领域里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在一家传统企业做市场专员,工作特别枯燥。但她很喜欢研究各种各样的咖啡豆,自己在家捣鼓各种手冲咖啡。一开始,她只是纯粹的爱好,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做的咖啡,写一些品尝笔记。
她没有想过要赚钱,就是单纯地想找个地方记录,顺便和同好交流。因为她的分享非常真诚,也很专业,慢慢地,积累了几千个粉丝。
有一天,一个粉丝私信她,问能不能卖一些她推荐的咖啡豆。她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爱好”居然可以变成“事业”。后来,她开始和一些小众的咖啡庄园合作,开了自己的微店。
现在,她的副业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主业。但她说,最大的收获,不是钱。而是她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咖啡博主”。这个身份,让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她不再害怕被公司“优化”,因为她知道,就算没了工作,她依然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活得更开心。
这就是“成长型副业”的真正魅力。它不是让你去“淘金”,而是让你去“炼金”。把你的兴趣、你的技能,慢慢打磨成一个能被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
怎么找到自己的“成长型副业”?你可以从三个方向去思考:
你的“天赋优势”:你有没有什么事情,做起来不费劲,但别人却觉得很厉害?可能你特别会跟人聊天,那你是不是可以试试做播客?可能你逻辑能力特别强,那你是不是可以帮别人做一些咨询?
你的“后天知识”:就是我们刚刚聊的,你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你Excel玩得好,能不能帮小企业做一些兼职的报表整理?你PPT做得漂亮,能不能在网上接一些定制的单子?
你的“消费体验”:你在哪个领域,花过最多的钱,踩过最多的坑?比如你是一个狂热的护肤品爱好者,那你对各种成分、品牌一定了如指掌,这种“消费经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你可以去做一个美妆测评博主。
记住,开始一个副业,最好的时机,就是把它当成一个“不为了赚钱”的游戏。 当你把心态放平,只是纯粹地去分享、去创造价值时,钱,往往会自己找上门来。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改变人生,就是一个人默默努力、偷偷拔尖的过程。
这个想法,在过去可能是对的。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单打独斗,走不远。
我们大部分打工人,都处于一种“原子化”的状态。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每天上班,接触的是同事;下班回家,面对的是家人。我们看起来生活在人群中,但精神上,却是一座孤岛。
我们很难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圈层的人,我们的信息来源,可能就是公司那个小小的局域网,和算法推荐给你的信息茧房。这种封闭状态,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认知和可能性。
所以,想要改变,你必须刻意地走出去,去链接一个真实的“部落”。
这个“部落”,不是指那种无效的社交,不是让你去陪酒、去混饭局。而是去找到一个跟你“志同道合”的社群。你们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标,能够彼此赋能。
这个“部落”在哪?
它可能在线上。比如一个付费的知识社群,一个豆瓣小组,甚至一个高质量的微信群。
我之前为了学写作,加入过一个付费社群。在里面,大家都是想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人。有程序员,有宝妈,有医生。我们每天在群里打卡,分享自己写的文章,互相点评。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当你写了一篇文章,自己觉得不满意,但发到群里,有人会告诉你“你这个开头写得特别好”,有人会帮你指出一个逻辑上的漏洞。这种来自“同路人”的鼓励和反馈,比任何老师的指导都重要。
因为你知道,他们懂你的困惑,也懂你的坚持。你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它也可能在线下。比如一个周末的读书会,一个徒步俱乐部,一个编程爱好者的线下交流活动(Meetup)。
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多参加线下的活动。因为线上的交流,隔着屏幕,总归是缺少一点“人味儿”。而在线下,你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人的状态,他的谈吐,他的能量场。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在一个线下的商业读书会上,认识了他后来的合伙人。两个人一见如C故,发现彼此对做一个项目的想法不谋而合,后来就真的辞职一起创业了。
这种机会,是你待在家里刷手机,永远也刷不出来的。
怎么找到适合你的“部落”?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人”走。
你在网上,是不是关注了一些你特别欣赏的博主、大V?你去看看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社群,他们会组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跟着这些优秀的人,你大概率能链接到一群同样优秀的人。
走出去,去听听别人的故事,去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你会发现,你纠结了很久的一个难题,可能在别人那里,早就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你的认知,就像一扇窗,被“咯噔”一下推开了。
这种链接,不仅能给你带来信息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你一种“归属感”和“确定性”。让你知道,在这条改变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聊了能量、学习、副业、社交,这些都非常重要。但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你的“健康账户”里,得有余额。
这是我这几年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健康是免费的,可以随便透支。熬夜、吃外卖、久坐不动,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但身体是最诚实的,你今天怎么对它,它明天就会怎么还给你。
我见过太多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最后都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停下脚步。可能是腰椎间pán突出,可能是严重的失眠,也可能是更糟糕的状况。
那个时候你才会发现,什么职业规划、什么财富自由,在一个健康的身体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我们利用下班时间去改变人生,不是为了用更短的时间,把自己燃烧殆尽。而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可持续、更幸福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必须把“投资健康”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讲。因为它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底线”。
怎么投资?其实都是一些我们听烂了的道理,但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被人忽略。
第一,把“睡觉”当成头等大事。
我以前也喜欢熬夜,觉得晚上那段时间才是自己的。但后来发现,熬夜带来的“快感”,第二天需要用一整天的萎靡不振来偿还,得不偿失。
现在我尽量要求自己12点之前必须睡觉。如果实在睡不着,我会用一些方法,比如睡前一个小时远离手机,用kindle看会书,或者做一些冥想。
高质量的睡眠,是你第二天所有精力的来源。它比任何功能饮料、任何咖啡都管用。
第二,好好吃饭,把外卖当成“应急品”,而不是“日常品”。
我知道,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自己做饭很奢侈。但你可以找到一些折中的办法。比如周末的时候,多准备一些半成品的菜,工作日回来简单加工一下。或者选择一些相对健康的轻食外卖。
你的身体,就是由你吃进去的东西构成的。你给它“垃圾”,它就只能给你一个“垃圾”的状态。
第三,动起来,把运动整合进你的生活。
你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办卡。你可以是提前一站下地铁,走路回家;可以是把电梯换成楼梯;可以是跟着视频跳十分钟的燃脂操。
关键是,让“动”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我把健康,看作是“1”。而你的事业、财富、家庭、梦想,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前面那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从今天开始,分一点点你的“努力预算”,给你的身体。这个投资,绝对是你这辈子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核心就一件事:我们普通人想要改变人生,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自我迭代”。
下班后的那几个小时,就像一个时间的“放大镜”。你用它来刷短视频、打游戏,它就会放大你的空虚和焦虑;你用它来投资自己,哪怕每天只进步1%,一年后,你也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这个过程,不会很轻松,甚至会很孤独。你可能会被朋友不理解,说你“瞎折腾什么”;你可能会经历很多次失败,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
但请你一定要相信,时间,是最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的人生,就会在哪里结果。
别再等了,别再说“等我准备好了再说”。人生没有“万事俱备”的那一刻。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
从今天起,少刷半个小时手机,用那半个小时,去做一件让你能找回“掌控感”的小事。这就是你为自己的人生,投下的第一张信任票。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一点点触动,希望能给我一个赞,这对我非常重要。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者你的困惑。让我们一起,成为在黑夜里,互相点亮的那束光。
来源:今日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