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是时光里最匀净的一笔,它把昼与夜裁成等长的两段,把秋意从浅淡推向浓醇,像一位慢行的画者,蘸着风与露,把天地间的色彩与滋味,都调和得恰好。
【散文欣赏】文/任天义:秋分:一半秋光,一半丰盈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是时光里最匀净的一笔,它把昼与夜裁成等长的两段,把秋意从浅淡推向浓醇,像一位慢行的画者,蘸着风与露,把天地间的色彩与滋味,都调和得恰好。
一、风过庭阶,秋声渐起
晨起推窗时,风已换了性子。不再是夏末黏腻的热,而是裹着一层清润的凉,像刚从井里捞起的棉麻,贴在脸上、臂上,舒服得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天格外高,也格外蓝,蓝得像被秋阳滤过,没有一丝杂色,只悬着几缕云,是极淡的白,像扯碎的棉絮,慢悠悠地飘着,不慌不忙。
院里的桂树开了,细碎的米黄色小花缀在枝头,不显眼,香气却钻得满院都是。风一吹,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踩上去软软的,连脚步都轻了几分。墙角的菊花还没到盛放时,只冒出些嫩黄的花苞,鼓鼓的,像攒着劲儿要把秋光都吸进去。
梧桐叶在风里打了个旋,落在窗台上。叶尖还带着点浅绿,边缘却已染了鹅黄,像被秋笔轻轻描过。抬头看,邻家的银杏树梢头,也悄悄换了色,一片片小扇子似的叶子,泛着淡淡的金,风动时,像撒了一把碎阳光,晃得人眼亮。
蝉声早没了踪迹,连平日里聒噪的麻雀,也变得安静,只偶尔落在晒衣绳上,啄几口风吹来的桂花瓣,又扑棱着翅膀飞走。天地间的声音,都慢了下来——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是远处田里稻穗碰撞的“哗啦”声,是屋檐下风铃轻摇的“叮咚”声,凑成了秋分最清浅的调子。
二、田畴鎏金,万物盈香
出了村,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秋分把这里染成了最浓烈的画。稻田里的穗子沉得压弯了稻秆,风一吹,整片田野就漾起金浪,哗啦啦的,是稻穗在说着丰收的话。走近了看,每一粒稻谷都饱满得发亮,掐开一粒,米香混着泥土的气息,直往鼻尖钻。
田埂边的芝麻秆立得笔直,顶端的蒴果胀得鼓鼓的,风过处,“哗啦哗啦”响,像串起的小铃铛。剥开一个,黑亮亮的芝麻粒滚出来,捏一把在手心里,糙糙的,却带着甜。不远处的向日葵,花盘早已低垂,花瓣褪成了浅黄,花盘里的籽却饱满得很,伸手摸一摸,硬实实的,是阳光与时光的重量。
菜园里更热闹。萝卜缨子绿油油的,挺着身子往上长;茼蒿的叶子嫩得掐出水,沾着晨露;红辣椒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红得耀眼;南瓜趴在地上,青的、黄的,圆滚滚的,把菜地铺得满满当当。摘一个小南瓜,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凑近闻,是甜甜的瓜香。
就连田边的野草,也沾了秋的丰盈。狗尾草的穗子变得毛茸茸的,黄灿灿的,风一吹就摇摇晃晃;蒲公英的种子撑着白伞,等着风来带它们去新的地方。万物都在这时候攒足了劲儿,把最好的模样,呈给秋分。
三、岁稔年丰,人间烟火
秋分是农人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日子里,村里的空气都是甜的。村口的老槐树下,王婶正把刚收的玉米摊在竹席上,金黄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她手里的木耙子轻轻拨弄着,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儿,眼角眉梢都是笑。
田埂上,联合收割机“隆隆”地跑着,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汉子们站在地头,看着满车的粮食,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一口,再吐出烟圈,脸上是藏不住的满足。“今年收成好!”“可不是嘛,这稻子沉,一亩地多收百十来斤!”话语里的欢喜,随着烟圈飘向远方。
孩子们最是快活,围着晒谷场跑,捡着落在地上的花生,剥开壳塞进嘴里,甜香一下子漫开。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啃一口刚摘的苹果,脆生生的,甜津津的,是秋的味道。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炒花生的香、炖南瓜的甜、蒸玉米的糯。饭桌上,一盘炒芝麻、一碗南瓜粥、几个白面馒头,再配上一小碟红辣椒,农人咂一口小酒,夹一筷子菜,脸上泛着红光,“这日子,踏实!”
忙完了收割,农人们又忙着播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播种机在田里穿梭,把麦种撒进翻松的泥土里。这是对土地的期许,也是对来年的盼望——收完了今年的丰盈,再种下明年的希望。
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归巢的鸟儿掠过田埂,晚风里混着桂香和泥土的气息。秋分是时光的秤,一边称着丰收的沉甸甸,一边量着播种的新希望;它是天地的诗,一半写着秋光的清美,一半写着人间的烟火。
这平分的秋光里,藏着岁月最温柔的答案——有所收,有所盼,便是最好的时节。
乙巳年仲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