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小白虫”泛滥,是暴雨前兆?对人体有害吗?近期少穿这个颜色的衣服出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10:15 1

摘要:近日,无数郑州市民的社交媒体被一种恼人的“小白虫”刷屏。这些体积极小的白色飞虫,成群结队,无孔不入,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一出门就扑面而来,骑车根本不敢张嘴。”“车停楼下一会儿,前挡风玻璃上就落了薄薄一层。”

近日,无数郑州市民的社交媒体被一种恼人的“小白虫”刷屏。这些体积极小的白色飞虫,成群结队,无孔不入,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还有部分网友猜测此类虫群出现或与天气变化相关,怀疑是暴雨前兆

“小白虫”究竟是啥

为何会“进城”?

这突如其来的“白虫围城”,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小白虫”的学名叫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它们属外来入侵物种,属同翅目、粉虱科,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农作物、花卉、杂草、林木等600余种植物。每年8到10月会迁飞到城市园林树木以及花草上继续为害。

白粉虱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适生区域广、防治难度大等特征,一只成虫可产卵300~500粒;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

其实,白粉虱大多生活在城郊农田,每年7到9月是繁殖的旺盛期,具有寄主广泛,体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传播扩散途径多,对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性等特点。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秋凉后,城区温度高于农村地区,白粉虱开始大量随气流带入城区。

其次,白粉虱并不能在野外自然越冬,但温室等保护地栽培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为白粉虱的周年发生提供了条件。

白粉虱世代重叠,一年可发生11~15代,虫源基数大,加上近年来城市绿植面积不断扩大,原本生存在大棚的白粉虱,开始转移生存空间到城市中来。

尤其对于市区公园、绿地的绿植来说,受到影响较多的植物是紫薇、红叶李、红梅以及美人梅等。

“小白虫”如何防治

对人有影响吗?

白粉虱的防治属于世界性难题。

在防控方法上,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如销毁铲除虫株,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释放丽蚜小蜂、瓢虫、蝽类等有效天敌,使用防治烟剂进行熏杀等。

对普通市民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黄色粘虫板灭杀,因为白粉虱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向性,市民近期可减少穿着黄色衣物。

白粉虱生存周期较短,其危害对象仅限于植物,对人体无危害,既不叮咬人,也不传播疾病

并且随着天气转冷,成虫羽化盛期结束,白粉虱繁殖生长将受到遏制,数量也会慢慢减少,在空气中3到5天会自然死亡,所以大家不必有恐惧心理。

在白粉虱爆发期间,如果没有防护措施,很可能被吸入口鼻或飞入眼中,对身体造成不适,建议外出时最好采取戴眼镜和口罩等防护措施。

但这种现象也并非郑州独有。根据各地市园林部门发布的信息,自8月下旬以来,我省的平顶山、商丘、漯河、开封等多个城市,都已先后进入白粉虱的高发期,并启动了专业的防治工作。

郑州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白粉虱并非发生于行道树,因此园林部门并未安排对行道树进行喷药防治。

此外,若在大范围区域内施行喷洒药物防治,反而可能对公众健康带来更大影响。

降雨能让“小白虫”减少吗

什么时候能消失?

不少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最近降雨比较多,下雨时候不见“小白虫”,雨一停“小白虫”就会铺天盖地地冒出来,降雨对恼人的白粉虱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之所以近期突然集中爆发,达到肉眼可见的“围城”级别,根本原因在于气象条件为它们的繁殖按下了“加速键”

气象专家:高湿天气是“元凶”。“干生虫,湿生病”,今年黄淮大部区域天气呈干旱状态,这为白粉虱的爆发提供了契机,尤其是气温在25到30℃的九月份前后,更是白粉虱繁殖的最佳气温。

昆虫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白粉虱最理想的生长环境,需要满足几个关键数字:温度在25℃至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则要高达60%至80%

郑州近期频繁的降雨,使得空气湿度长时间维持在高位,而气温也恰好徘徊在它们最喜欢的区间内,一个完美的“孵化器”就此形成,导致其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不过,气温是白粉虱的主要克星,一旦气温降至25℃以下,白粉虱数量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此外,随着天气转冷,白粉虱部分会随气流迁飞走,部分自然死亡。预计9月下旬,随着气温逐步降低,“小白虫”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中原最生活)

来源:乡村振兴看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