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最前沿,如何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范式,探索凝聚Z世代育人路径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三全育人”新路径,建立健全“1233”网络育人工作机制,打造“核心驱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最前沿,如何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范式,探索凝聚Z世代育人路径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三全育人”新路径,建立健全“1233”网络育人工作机制,打造“核心驱动—全媒共创—内容供给—价值引领—行为外化”的全链条育人闭环,将偶发的正能量“网络热度”转化为可持续、可感知的“育人温度”,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围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育人目标,学院探索凝练出“1233”网络育人工作机制,即创建1个“网络育人智慧工作中心”这一核心枢纽负责牵头抓总,构建“校内+校外”2大互联网圈层进行资源共享、联动育人,组建“链接时政热点、链接地方发展、链接身边典型”3条育人路径丰富内容供给,搭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3级育人载体实现价值引领,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真正使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大增量。
今年5月份,以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为节点,学院基于“1233”网络育人工作机制,充分用好“1个中心、2大圈层、3条路径、3级载体”,将事件从校园推向社会,打造为全网传播的现象级正能量话题,并进一步提炼总结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深度融入学院育人全过程,真正做到“做大声量、清朗空间,做实内涵、入脑入心”,最终实现从一时刷屏的流量高峰,到持续滋养的价值高原的跃升,有效激活网络育人“一池春水。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是创建1个工作中心,把准网络育人“方向盘”。学院党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由学院宣传统战部牵头,联合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山东省大数据人工智能院士工作站等部门,设立“网络育人智慧工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在8个二级学院下设凸显各自专业群特色的“网络协同育人工作坊”,建设成为集“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媒体对接、专业赋能、效果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育人一体化工作平台。从二级网络育人工作坊了解到姜昭鹏“弃考救人”线索后,中心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这一正能量事件的育人价值,第一时间对姜昭鹏本人、网约车司机等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收集事发经过、现场情况、监控视频等各类信息,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大众尤其是Z世代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和价值取向,采用人工智能工具研判舆论风险和特点,迅速采写生成《考试可以重来 生命只有一次》新闻通稿,并以监控视频为素材剪辑《7分钟“生死时速”》短片,塑造出一个真实、立体、可感的青年榜样形象,为后续事件转化为覆盖全网的网络育人实践提供充足素材支撑。
二是构建2大网络圈层,扩大网络育人“朋友圈”。针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内容传播不出去、社会资源进不来”等问题,学院主动携手校外主流媒体,积极构建“校内+校外”两大互联网育人圈层,实现育人资源内外互通、共享联动。回溯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的全网传播,正得益于2大圈层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其中,校内圈层以学院融媒矩阵为核心,联动发布姜昭鹏事迹报道,在师生中形成热议,凝聚校园共识。校外圈层以地方政府党委宣传部门为牵引,积极向外扩大育人“朋友圈”,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平台建立校地媒三方联动机制。在2大圈层共同推动下,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话题阅读量突破数十万亿,实现从校园热点到社会现象的跨越,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推动网络育人价值从校园延伸覆盖到全社会、全平台、全领域。
三是组建3条特色路径,链接网络育人“资源库”。积极链接时政热点、地方发展、身边典型,构建3条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建立起包含100余项育人素材的网络思政“资源库”,不断丰富内容供给,确保育人资源源源不断、常学常新。在姜昭鹏事迹传播与价值引领过程中,这3条特色路径发挥关键作用。链接时政热点,提升育人高度。将其与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话题紧密结合,点赞姜昭鹏不仅彰显了城院学子的时代风貌和高尚品格,更用山东人的仁义忠厚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链接地方发展,夯实育人深度。将其与所在城市烟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等地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解码文明城市的创建与培育离不开一个个好人的涌现与托举。链接身边典型,增强育人温度。将其与文明校园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劳模工匠培育等工作紧密结合,学院党委印发《关于向姜昭鹏学习的决定》,呼吁广大师生以姜昭鹏为榜样,凝聚崇德向善力量,并大力挖掘宣传校内劳模工匠、优秀师生等榜样群像,倡树“立德树人、精技报国、担当作为、日新日高”的新时代城院精神。
四是搭建3级平台载体,延伸网络育人“新空间”。聚焦“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3个维度,搭建分层递进的育人载体,将价值引领从指尖传播、网络熏陶转化为入脑入心、行动践行,真正实现网络育人从虚拟空间到现实场景的深度延伸。以课程思政为主渠道,价值引领进课堂。依托学校首创的课前5分钟“成长引航”德育模式,将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微视频导入专业课程,实现德育元素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组织姜昭鹏本人走进城院大讲堂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讲座,形成“榜样面对面、思政心贴心”的育人场景。以实践育人为助推器,使命担当见实效。成立“姜昭鹏”志愿服务队,坚持“急救技能普及、志愿服务实践、思政教育引领”三位一体工作方针,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提供科普急救知识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践行榜样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浸润为滋养剂,精神力量融日常。充分利用“心悦城服”校园文化建设契机,将姜昭鹏事迹融入校园文化元素中,固化为可持续的校园文化品牌IP,进一步营造崇尚榜样、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一是传播格局实现量级跃升,展现新时代网络育人传播优势。依托“1233”机制的全链路运作,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全域传播,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山东电视台等权威主流媒体报道,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全网浏览量超90亿。其中,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2套财经、4套国际、12套社会、13套新闻等频道累积进行报道26次,《东方时空》、央视《24小时》和《面对面》等权威栏目进行深度报道;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栏目,以及白岩松、大冰、新闻姐等网络意见领袖纷纷对姜昭鹏救人事件进行点赞评价;《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相关事迹,《人民日报》专题进行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彰显学院立德树人育人成果,提升网络育人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育人实效得到多维认同,彰显新时代网络育人价值张力。姜昭鹏事迹的价值引领效应从校园辐射社会,获得上级部门、教育系统、师生群体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形成多方点赞、立体共鸣的育人成效格局。上级部门高度肯定,树起职业教育育人标杆。山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转发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报道,聚焦姜昭鹏见义勇为行为,是德技双修理念的生动实践,点赞职业教育育人成果。学校上级部门鲁商集团,以集团党委名义印发《关于表彰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及姜昭鹏同学的通报》,对学院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课前5分钟“成长引航”德育模式和围绕育人成果开展的正面报道给予表彰肯定。教育系统积极点赞,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合力。这一事迹在教育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多所知名本科院校、各地中小学将姜昭鹏事迹纳入德育课程,作为品德教育的生动案例,多地更是将其作为案例纳入中考、高考试卷,形成了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推动不同教育阶段之间在育人理念和实践上深度融合。师生群体备受鼓舞,坚定技能强国自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师生群体对“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价值引领向技能报国行动的转化。同时,师生主动参与网络正能量传播的积极性更高,在校园网络空间中,文明发言、理性讨论的氛围显著增强,成功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生态。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提升职业教育美誉度。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铜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共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然而,职业教育歧视、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一直存在,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打破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职业院校学生关键时刻也能“冲得上去、担得起来”,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会技术的手”更培养“有温度的心”。
三是文明实践实现新的突破,体现新时代网络育人实践效能。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表彰会上烟台市连续七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姜昭鹏见义勇为事迹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这场“生命至上”的接力,让“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的朴素信念传遍全国,成为烟台精神的时代缩影。经相关政府部门推荐,姜昭鹏先后荣获“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烟台时代先锋”等荣誉称号,并荣登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获评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此次网络育人正面宣传也进一步擦亮了“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的金字招牌,不仅为学校、为烟台地方也为山东省赢得了良好声誉。
四是学院声誉持续优化升级,彰显新时代网络育人品牌魅力。
学院“1233”网络育人机制被烟台市列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典型案例”,姜昭鹏事迹成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技能成才”双轨育人的鲜活样本,在全省教育系统教育舆情与防范研讨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获得一致好评。众多兄弟院校纷纷前来交流学习或邀请到校分享经验,借鉴学院在网络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影响力。学院招生吸引力也显著增强,报考人数明显增加,生源质量得到提升。
(二)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机制化运作是核心保障。“1233”机制以“1个中心”为枢纽强化统筹力,以“2大圈层”为抓手拓展传播力,以“3条路径”为支撑丰富内容力,以“3级载体”为落点提升转化力,构建起“核心驱动—全媒共创—内容供给—价值引领—行为外化”的全链条育人闭环。这种机制化运作突破了传统网络思政“单点发力、昙花一现”的局限,使偶然的“正能量事件”转化为可持续的“育人生产力”。
二是建立校地媒协同是关键策略。打破校园传播自循环的壁垒,主动构建“校内+校外”媒体圈层,借助国家级媒体的权威性、商业平台的流量优势、校园矩阵的精准触达,实现同频共振、分层渗透。姜昭鹏事迹的传播证明,校媒协同既能放大事件的社会价值,又能为高校网络思政赢得主流话语权,是让“校园声音”进入“社会舆论场”的有效路径。
三是立足职业教育定位是独特优势。立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将事迹价值与“技能报国、实践担当”深度绑定,课程思政中融入“责任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实践育人中打造“急救技能+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文化浸润中凸显“工匠精神与道德品质共生”的特质。这种职业教育式的价值转化,让思政育人更具专业辨识度,也让学生更容易从“精神认同”走向“行动实践”。
四是契合Z世代需求是底层逻辑。“网络育人智慧工作中心”通过分析Z世代的媒介偏好、价值诉求,在内容呈现上采用“短视频+圈层话题”的组合拳,在价值引领上注重共情式叙事与参与式行动相结合。例如,组建“姜昭鹏”志愿服务队以“技能服务社会”契合职教学生成长需求,这种对Z世代的精准洞察,是内容“出圈又入心”的关键所在。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