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脊兽:屋顶上的文化符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10:45 1

摘要: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其中,脊兽这一独特的建筑构件,不仅为古建筑增添了灵动之美,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与实用功能。

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其中,脊兽这一独特的建筑构件,不仅为古建筑增添了灵动之美,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与实用功能。

脊兽的起源与发展

脊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建筑的屋脊是渗水问题的高发部位,为解决这一难题,工匠们采用瓦片相叠覆盖的方式,形成外突结构。

但这种设计在视觉上显得单调,于是,为增加装饰效果,脊兽应运而生。最初的脊兽形状类似鸟或水兽,如汉隶讲究的“蚕头雁尾”,在汉代建筑艺术成熟的背景下,屋顶正脊两端的起翘与“雁尾”意境相仿。

网络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兽不断发展演变。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脊兽大面积应用,其造型呈张口吞脊状,尾巴向背中央卷曲,在曲线和细节上不断丰富改良。

宋元时期,屋脊装饰常用吻兽,尾巴形似鱼尾,还带有剑把。到了明清时期,吻兽尾巴向外卷曲,形似龙,故而又被称为龙吻。

脊兽的种类与寓意

脊兽的种类繁多,且各自蕴含独特的寓意。在正脊两端的被称为“正吻”,也叫“吞脊兽”或“吻兽”。正吻通常造型为口衔正脊,传说它喜欢登高眺望,背上插着的短剑,一说是晋代名道士许逊的物品,用以防止其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另一说法是妖魔鬼怪惧怕此剑,有辟邪之意。

正吻多用于宫殿等高等级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并非龙形,《三礼图》中描绘的周王城宫殿上就有鸟形、鱼龙形的装饰物。

网络图片

垂脊、戗脊上的兽头被称为“垂兽”或“戗兽”,因其沿屋脊向外呈瞭望状,也叫“望兽”。围脊四角上的是“合角吻兽”,岔脊上的一列小兽则是“仙人走兽”。仙人走兽按顺序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网络图片

龙,能呼风唤雨,象征皇权;凤,代表尊贵、有圣德之人;狮子,勇猛威严;天马,行空无阻;海马,象征威严与忠勇;狻猊,能食虎豹,有率领百兽之威望;狎鱼,能兴云播雨、灭火防灾;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斗牛,能兴云作雨、镇火防灾;行什,猴面人身,手握金刚宝杵,能降魔防雷。

脊兽与建筑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等级和秩序在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脊兽也不例外。不同等级的建筑,脊兽的数量和样式有着严格规定。

以紫禁城为例,太和殿作为举行大典的场所,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是唯一拥有十个脊兽的建筑,代表了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其垂脊上的十只小兽依次排列,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

乾清宫为帝王理政、居住之地,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设神兽九个;坤宁宫为皇后寝宫,清代用于祭神及结婚,设神兽七个;东西六宫是妃子住所,设神兽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或一个。

文溪书院藏

民间建筑一般不允许使用脊兽,只有一些较高等级的祠庙建筑才会使用,且多以具有避祸纳福寓意的人兽形象作为装饰。

脊兽,这一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精灵,从最初的实用构件,逐渐演变为集实用、装饰与文化寓意于一身的独特符号。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来源:古建家园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