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杨村镇深刻认识到交通劝导工作在防范事故、引导文明出行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把交通劝导纳入平安建设、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清单,以“常态化推进、体系化落实、长效化巩固”为目标,整合力量、优化举措,在全镇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及时的交通劝导网络,切实筑牢乡村道路安全防
近年来,杨村镇深刻认识到交通劝导工作在防范事故、引导文明出行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把交通劝导纳入平安建设、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清单,以“常态化推进、体系化落实、长效化巩固”为目标,整合力量、优化举措,在全镇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及时的交通劝导网络,切实筑牢乡村道路安全防线。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专职+兼职”劝导工作体系
为确保交通劝导工作落地见效、常态运行,该镇首先从组织架构、人员队伍方面发力,搭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
在组织领导上,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镇交管站、应急办、派出所、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交通劝导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劝导点设置、人员调配、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将交通劝导工作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抓细、部门各村协同抓落实”的责任链条。
在队伍建设上,构建“专职+兼职”劝导队伍:专职队伍由镇交管站2名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巡查督导与业务培训;兼职队伍由36名村(社区)干部构成,承担固定劝导点值守任务。同时,每季度组织开展交通法规、劝导技巧专题培训,邀请鹤龄派出所现场授课,累计培训150余人次,全面提升劝导人员的专业能力。
聚焦关键环节,落实“点线面结合”劝导工作举措
该镇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乡村道路常见交通违法特点、重点时段风险隐患,采取“固定劝导+流动巡查+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交通劝导工作精准化、全覆盖。
一是固定点位“守关口”。在12处固定劝导点实行值守制度,赶集日、上下学期间全员在岗,重点查处纠正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电动车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驾驶、农用车违法载客等高频违法行为。劝导人员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原则,对轻微违法者现场开展10分钟交通法规宣讲,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对严重违法者,联系鹤龄派出所依法依规处理。截至目前,累计劝导纠正违法行为500余起,签订承诺书300余份,现场处罚严重违法案例2起,形成“劝导有力度、教育有温度”的良好氛围。
二是宣传引导“筑防线”。将交通劝导与宣传教育深度融合,在劝导点设置宣传展板60余块,循环播放《乡村交通安全警示片》;组织劝导人员进村入户发放安全手册1000余份,结合典型事故案例,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利用镇、村两级微信群推送交通安全知识120余条。通过多形式宣传,群众对“骑摩托戴头盔”“农用车不载人”等文明出行意识显著增强。
注重成效转化,推动劝导工作向“长效化”延伸
经过持续推进,杨村镇交通劝导工作已从“阶段性整治”转向“常态化坚守”,取得“事故降、秩序好、意识升”的显著成效,更成为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交通劝导工作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劝导人员在值守、巡查中,既当“交通管理员”,又当“民情收集员”,累计收集群众关于道路修缮、公交优化等意见建议31条;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紧急时段,劝导点同步承担应急预警、人员疏散功能,实现“一岗多责、一专多能”。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