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将耗费十七年写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交给他的资助人哈丽雅特·韦弗。面对书中大量生造词、双关语、谐音梗和冷僻知识,一向支持乔伊斯的韦弗也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他是否“疯了”。乔伊斯自己也曾感叹,完成这部作品后,自己仿佛“除了等死,
1939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将耗费十七年写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交给他的资助人哈丽雅特·韦弗。面对书中大量生造词、双关语、谐音梗和冷僻知识,一向支持乔伊斯的韦弗也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他是否“疯了”。乔伊斯自己也曾感叹,完成这部作品后,自己仿佛“除了等死,再无他事可做”。
这本书到底有多难读?比较文学学者戴从容第一次打开英文原版时,同样感到“根本读不懂”。但她却被书中那种混沌、深邃又充满生命力的气质吸引,形容它如同“宇宙的音乐般博大而充满能量”。
作为乔伊斯研究专家,戴从容决心挑战这部尚未有完整中译本的“天书”。从2006年起,她开始了漫长的翻译与注释工作,仅注释就添加了四万多条。
2025年8月,这套三卷本《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全译本终于出版,凝聚了她十六年的努力。
《芬尼根的守灵夜》开篇第一段尚算清晰,描写“大河奔流,流过亚当和夏娃之家……”,带有史诗的庄重感。但从第二段起,风格骤变,充斥着自创词、双关语和大量用典,语言变得晦涩难解。到第三段,乔伊斯更直接使用了一个由100个字母组成的超长单词,其中融合了希腊语、拉丁语等十多种语言中“雷”相关的词汇,以及印度教雨神的名字和众多与雷电相关的意象。
这样的开头,仿佛是对读者的一个警示:这本书的每一页、每一句都充满谜题。乔伊斯不仅自创词汇,还将大量文学、神话和宗教内容融入文本。他以维柯的历史四阶段理论为框架,糅合了中世纪传奇、基督教文献,以及爱尔兰、埃及、印度等地的神话。
甚至人物名字也暗藏玄机,例如主人公汉弗利·卿普顿·壹耳微蚵,其英文缩写“HCE”可解读为“此即人人”(Here Comes Everybody)或“子孙遍地”(Here Children Everywhere)等含义。
因此,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如同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解谜游戏。早在出版之初,就连乔伊斯身边的友人也难以接受。
1926年,诗人埃兹拉·庞德在信中表示自己尝试阅读却仍“毫无头绪”。乔伊斯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更直言这是“瞎闯”,并说若非作者是哥哥,自己绝不会翻开这本书。
自面世以来,这本书的评价就一直两极分化:有人批评它是“疯人呓语”,也有人推崇为“天才之作”和“灵感宝库”,认为值得用一生去研读。
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样一部内容奇特、语言复杂的作品,并跨越巨大的文化和语言障碍,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书就被引入中国,但由于难度过高,一直未有完整的中译本。
就连成功翻译《尤利西斯》的文洁若也认为这本书“不可翻译”,仅尝试一页便放弃。
然而,戴从容被书中独特的气质吸引,决心接受这一挑战。她认为,翻译的最大困难并非跨文化知识——国外乔伊斯研究者已出版大量词典和注释资料,她在动手前已收集齐全。
真正令她困扰的是该书的庞大体积和无数需要解释的内容。她利用零散时间,每天翻译和注释一小部分,逐步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
中英语言本质的差异也增加了翻译难度,英语属于表音语言,在翻译成同属印欧语系的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时,某些双关和谐音可以直接保留。但中文是表意文字,若仅做意译而不解释原文的文字游戏和用典,读者将难以体会乔伊斯的匠心。
为解决这一问题,戴从容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注疏体”形式进行翻译。在排版上,左侧页面用大字印正文翻译,词语的可能含义以较小字号附后并用竖线隔开;右侧页面则放置详细注释。最终,她为全书添加了多达41856条注释。
经过她的精心处理,这本译作已成为融合小说、词典和百科的艺术品,如同一场需要耐心破解的“密室逃脱”游戏。对于喜爱智力挑战的读者而言,它无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要理解《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样的作品,我们需要认识它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一个一生坎坷却始终坚持自我表达的人。
乔伊斯出生于富裕家庭,但很快家道中落。他一生漂泊异乡,很少回到亲人身边。他长期受眼疾困扰,做过十几次手术,写作时也常伴随身体痛苦,最终59岁时因病去世。
他的父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人。
乔伊斯曾在小说中描述父亲“学过医、驾过船、唱过男中音、当过演员、搞过政治”,这也正是他父亲约翰·乔伊斯的真实写照。约翰富有才华,擅长言辞,热爱音乐,但也挥霍无度、嗜酒如命——这些特质几乎都被乔伊斯继承。
乔伊斯自己也承认,他的语言风格完全来自父亲,他甚至欣赏父亲的这些“毛病”。
尽管家境日益窘迫,父亲仍坚持送乔伊斯去最好的学校,并大量购书供他阅读。乔伊斯很早就展现出语言和文学天赋,这为他日后创作《芬尼根的守灵夜》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他和父亲一样拥有音乐才能,曾因出色的男高音差点成为歌手。
1902年,20岁的乔伊斯大学毕业后原本想学医,但因经济困难放弃,从此立志以写作为生。
然而他的文坛起步并不顺利,早期作品《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虽带有现实主义风格,但其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叛逆精神已与当时保守的文坛氛围格格不入,导致他与出版商关系紧张,生活困顿。
乔伊斯在生活上也像父亲一样不善理财,有钱就花、没钱借债,人际关系紧张。1904年,他带着妻子诺拉离开爱尔兰,开始了自我流放的生活。
出乎意料的是,离开家乡后他的运气逐渐好转。1920年在诗人庞德的帮助下定居巴黎,结识了海明威、贝克特、伍尔夫等一批先锋作家,融入当时最前沿的文学圈子。同样在庞德的推动下,他的《尤利西斯》得以在美国杂志连载,为他赢得声誉,也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出版奠定基础。
乔伊斯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关键在于他思想的前瞻性。他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模式正在崩塌。
乔伊斯透过残缺的双眼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裂缝的世界。他放弃塑造传统英雄,转而从普通人身上寻找灵感。
他一生拒绝循规蹈矩。
选择伴侣时,他宁愿与文化程度不高但充满生命力的诺拉在一起,也不愿迎合上流社会。他与父母感情深厚,却坚持与宗教信仰决裂。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甚至卑微的小人物,但他们的日常经历被乔伊斯塑造成史诗般的叙事。他将高雅与低俗、严肃与戏谑融为一体,形成对旧世界的彻底解构。
乔伊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的特立独行为人类保留了个性、自我和创造力的价值。正如译者戴从容所说,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世界,还有乔伊斯的自我,以及所有人的自我。
可惜的是,除了少数支持者和同行,大多数人在乔伊斯生前都无法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尤利西斯》曾因内容大胆在多个国家被禁。乔伊斯本人也没有等到作品被广泛认可的那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思想价值逐渐被更多人发现,成为全球知识界的重要灵感来源。例如,法国思想家德里达长期研读乔伊斯的作品,并从中获得启发,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解构主义”理论。
作家如米兰·昆德拉和博尔赫斯也都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其影响甚至延伸到科学领域——1963年,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用书中创造的“夸克”一词命名了一种基本粒子,以此向乔伊斯致敬。
对于普通读者,译者戴从容建议不必强求读懂全书情节,可以随意阅读大字正文,或细读小字注释,以轻松开放的心态探索文本。她表示,书中隐藏许多主题,读者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像解谜一样逐步深入。
对于能阅读英文原著的读者,还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感受这本书。由于乔伊斯晚年视力严重下降,他更依赖听觉进行创作,书中大量运用了具有声音效果的词语。
如今,已有海外读者为这本书制作音乐版、朗诵录音或图像小说,尝试多种方式解读这部作品。
如果乔伊斯在世,他或许会很高兴看到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不同方式接近这部曾被认为“不可读”的作品。正如学者所说,这本书实际上非常契合当今时代,其开放、多元的结构很像互联网中的超链接,能够不断扩展出新的意义。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