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不可成药靶点!浙江大学吕志民/许大千/毛峥伟团队等揭示肿瘤脂质代谢关键机制,设计高效靶向递送肽类药物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20:18 1

摘要:肿瘤细胞的疯狂增殖依赖快速的脂质合成——从细胞膜构建到能量储备,脂质代谢的异常激活已成为癌症的"能量引擎"。然而,调控这一过程的核心转录因子SREB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其调控机制的复杂性让众多抗癌药物研发折戟。

肿瘤细胞的疯狂增殖依赖快速的脂质合成——从细胞膜构建到能量储备,脂质代谢的异常激活已成为癌症的"能量引擎"。然而,调控这一过程的核心转录因子SREB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其调控机制的复杂性让众多抗癌药物研发折戟。

近日,浙江大学吕志民/许大千/毛峥伟团队等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的一项重磅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突破:通过设计靶向Insig1/2蛋白关键区域的短肽,成功阻断肿瘤细胞中SREBP的异常激活,并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实现高效靶向,显著抑制了肝癌生长,且与现有抗癌药物联用展现出协同增效潜力,这项研究为攻克脂质代谢依赖型癌症提供了全新策略。

Insig1/2环1肽通过PCK1介导的SREBP1激活及脂质生成调控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解析

靶点突破:解密SREBP激活的分子开关

在正常细胞中,SREBP的活性受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严格调控:当胆固醇充足时,Insig(胰岛素诱导基因蛋白)会与SCAP(SREBP裂解激活蛋白)结合,将SREBP锁在内质网(ER)中,抑制其向高尔基体转运及后续的切割激活;当胆固醇不足时,这一锁被打开,SREBP进入细胞核,启动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但在肿瘤细胞中,这一调控机制被癌细胞劫持:致癌信号激活AKT激酶,使PCK1的S90位点磷酸化。磷酸化的PCK1转而结合Insig1/2的环1区域,导致Insig1(S207)和Insig2(S151)的磷酸化,削弱其与胆固醇的结合能力,进而释放SCAP-SREBP复合物进入高尔基体。SREBP被切割为活性片段后进入细胞核,驱动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等脂质合成基因的高表达,为肿瘤生长提供燃料。

研究团队发现,Insig1/2的环1区域是PCK1的关键结合位点——如果能设计一种肽类物质模拟这一区域,理论上可以阻断PCK1与Insig的相互作用,从而锁死SREBP的激活通路。

肽类药物:精准阻断SREBP激活的分子钥匙

Insig1/2环1肽通过结合S90磷酸化PCK1,阻断PCK1介导的SREBP激活及肿瘤细胞增殖

基于上述机制,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模拟Insig1/2环1区域氨基酸序列的短肽。实验显示,这一短肽对磷酸化的PCK1(S90)具有高度亲和力——通过生物层干涉术(BLI)检测,其与磷酸化PCK1的结合能力是未磷酸化PCK1的10倍以上。

在肝癌细胞系Huh7中,短肽处理显著抑制了IGF1诱导的PCK1与Insig1/2的结合,并阻断了Insig1(S207)和Insig2(S151)的磷酸化。进一步分析发现,SREBP1的核转位及活性均被抑制,其下游靶基因(如FASN、GPAM)的表达下调,肿瘤细胞的脂质积累(甘油三酯含量)和增殖能力(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即使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中,短肽也通过诱导细胞死亡(TUNEL染色阳性区域增加)发挥抑癌作用。

最关键的是,这种阻断具有高度特异性。当研究团队将Insig1的S207突变为模拟磷酸化的天冬氨酸(S207D)时,短肽无法再抑制SREBP的激活,这直接证明了其对PCK1-Insig磷酸化轴的靶向依赖性。

LNP递送系统:让短肽精准抵达肿瘤战场

含1:1比例TAT穿膜肽与cRGD整合素靶向肽的脂质纳米颗粒(LNP)可有效蓄积于肿瘤组织

短肽类药物的研发常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易被体内蛋白酶降解,二是难以高效富集到肿瘤组织。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选择了脂质纳米颗粒(LNP)作为递送载体——这是一种已被FDA批准用于mRNA疫苗的成熟技术,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修饰性强等优势。

通过对LNP的尺寸、表面配比进行优化,研究团队筛选出直径约136.83 nm、TAT:cRGD=1:1的LNP配方(LNP@Insig1/2环1肽)。实验显示,该LNP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长达0.724小时(游离短肽仅0.084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游离短肽的15倍,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更重要的是,LNP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量是其他器官(肝、肾、肺)的2-3倍,且在48小时内仍保持较高浓度。

研究团队通过TAT肽促进细胞穿透,cRGD肽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vβ3受体,双重修饰使LNP像智能导弹一样精准锁定肿瘤。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短肽的递送难题,还降低了全身毒性——实验中,接受该LNP治疗的小鼠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均未出现异常。

临床前验证:单药抑瘤+联合增效,展现抗癌潜力

Insig1/2环1肽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仑伐替尼(lenvatinib)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

在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中,LNP@Insig1/2环1肽治疗展现出显著的抑瘤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肿瘤体积缩小67%,重量减轻62%,小鼠生存期延长40%。更令人振奋的是,当与一线肝癌药物乐伐替尼联用时,肿瘤生长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联合组的肿瘤体积比单用乐伐替尼组再缩小35%,生存期延长30%。

乐伐替尼通过抑制VEGFR、FGFR等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通过激活SREBP通路增强脂质合成,绕过血管生成的限制。研究团队的短肽直接切断了这一备用能源,因此与乐伐替尼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Insig1/2环1肽治疗可抑制肝肿瘤中SREBP1活性及脂质合成,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Insig1/2环1肽与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联合治疗可产生叠加的肿瘤抑制效应

此外,研究团队还探索了短肽与抗肥胖药物司美格鲁肽的联用潜力。司美格鲁肽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吸收降低体重,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实验显示,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肝癌小鼠模型中,司美格鲁肽单用可抑制肿瘤生长(体积缩小45%),而与短肽联用后,肿瘤体积进一步缩小至对照组的30%,生存期延长50%。机制上,司美格鲁肽通过降低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肿瘤微环境的脂质供应,而短肽则阻断肿瘤细胞的内源性脂质合成,二者形成内外夹击。

临床转化与未来展望

这是首次通过靶向PCK1-Insig轴抑制SREBP激活的成功案例,打破了SREBP不可成药的传统认知。LNP递送系统的应用为短肽药物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若能在更大动物模型中验证安全性,有望快速推进临床试验。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相关专利,并与医院合作开展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DO)药敏测试,计划筛选对短肽敏感的患者亚群。研究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开发精准脂代谢调控的抗癌疗法——通过检测患者肿瘤中PCK1、Insig的磷酸化水平,判断其是否适合该疗法,真正实现个体化抗癌。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热门推荐活动 点击免费报名

点击对应文字 查看详情

来源:Yoni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