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挖耳朵的时候,发现棉签上总是沾着一层黄色的、湿乎乎的东西,心里就犯嘀咕了:这是不是哪儿出了毛病?旁边人瞄了一眼,说你这是油耳朵,得注意点了。听完这话,耳朵还没痒,心倒先不踏实了。
有人挖耳朵的时候,发现棉签上总是沾着一层黄色的、湿乎乎的东西,心里就犯嘀咕了:这是不是哪儿出了毛病?旁边人瞄了一眼,说你这是油耳朵,得注意点了。听完这话,耳朵还没痒,心倒先不踏实了。
这种担心啊,大可不必。油耳朵不是病,它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差异,就像有的人头发是卷的,有的人是直的,有的人皮肤偏黑,有的人偏白,哪是个什么毛病。
说到底,干耳和油耳啊,就像两种版本的“耳朵生态系统”,谁也不比谁高贵,也都不代表身体出问题。
说起来,耳朵里那点“油”,学名叫耵聍,很多人小时候听不懂,长大了也没记住。其实它是耳朵自己分泌出来的一种“保护膜”,有点像屋檐下的雨棚,下雨的时候,它能帮你挡一挡。
油耳朵的人,耵聍偏湿偏黏,颜色多是浅黄色或深黄色,看上去像糊了一层蜂蜜。有的人颜色更深,像涂了点老抽,虽然样子不太讨喜,但功能却一点不差。
干耳的人,耳屎是碎屑状的,偏干偏硬,挖出来像小碎壳。有的人以为干耳更“干净”,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几年前,有一项亚洲地区的遗传研究指出,油耳和干耳的差别,跟耳朵卫生没多大关系,倒是跟基因有点牵扯。
科学家发现,人体里的一个叫ABCC11的基因,决定了你是“油耳派”还是“干耳派”。这个基因的一个小小变异,就能让耳屎从油变干,或者从干变油。就像你不能决定自己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耳朵的这点“个性”,也是天生的。
虽然是天生的,有些人还是忍不住想知道:那到底哪种好一点?这事儿吧,不是非黑即白,但从一些角度看,油耳朵其实有不少优势。
油耳的人,耳道里湿润一些,这种湿润不是“发炎”的那种湿,而是“保湿”的那种状态。
耵聍本身含有脂肪酸、胆固醇、角鲨烯这些成分,说白了,就是天然的“耳道护肤品”。它能锁住水分,还能抵挡灰尘和细菌的入侵,像门口的保安,进来之前先盘问一遍。
油耳朵的杀菌能力更强。有研究发现,耵聍里的脂质成分能抑制某些细菌的活性,尤其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你说这是不是个不大不小的惊喜?有点像你平时不在意的雨鞋,到了下雨天突然就派上了用场。
再说个冷门的事儿,有些人耳朵总爱长湿疹、起皮,医生一看,说你这耳道太干了,保护层不够。
有时候,干耳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现这些小毛病。油耳朵在这方面就显得“皮实”一些,湿润的环境让耳道不容易干裂,也更少见耳道搔痒、起屑这种事儿。
话说回来,油耳朵也不是全无烦恼。有的人耳屎多了点,堵在耳道口,听力受点影响;有的人不爱清理,油脂混合灰尘,就容易形成“耳栓”,这时候去医院吸一吸,医生倒也能轻松处理。
但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清洁习惯的问题,不是油耳本身的错。
有些人听说油耳容易藏污纳垢,就天天用棉签掏,越掏越勤,结果把耳道掏破了,反而引起炎症。
医生看多了这种情况,脸都快笑歪了:你说你家门口落了点灰,结果你天天拿钢丝球擦,地板都掉皮了。耳朵是个娇气的地方,真不需要你天天“装修”。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医生说出来都觉得有点荒唐——有些年轻人用耳机戴得久,油耳的耵聍被压得不通气,反而更容易发炎。
这就像你穿了厚袜子,脚出汗,不透气,结果脚气上门了。所以啊,耳朵不是怕油,是怕闷。你要是油耳,耳机别戴太久,听个歌歇一歇,耳朵也透透气。
再有一点,虽然油耳的自我清洁能力不错,但也不是说可以完全“不管不顾”。正常情况下,耳朵自己会把多余的耵聍推出来,就像自动扶梯,自己往外运。你只要不硬掏、不乱挖,不进水,油耳也能保持得干净利落。
有些长辈老说:“耳屎多就是上火。”其实这种说法太笼统了。耵聍的分泌受温度、湿度、情绪甚至饮食影响,比如最近天热、吃辣多了,耳朵确实可能分泌多一点。
但这只是暂时的,就像夏天爱出汗,秋天就少了。别把油耳和“火气大”画等号,这可真是冤枉了耳朵。
说到这里,再回答一开始那个问题:油耳朵是病吗?不是。医生听到这个问题,往往会笑一笑,说:“病不病的,得看你怎么对待它。”
如果你是油耳,那就接受它,合理清洁,别太用力,也别太频繁。有条件的,一年做一次耳朵检查,看看耵聍有没有堆积。
如果你感觉耳道堵了、听力下降了、耳朵痒得不行,那就别硬撑,去医院请专业医生帮你处理,不要自己拿牙签、发卡乱捅,那可真是“拆屋补墙,越修越垮”。
还有人问,油耳会遗传吗?确实会。如果爸妈都是油耳,孩子是油耳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爸妈一个干一个油,那孩子就看“站队”了,有点像抽签。不过这事儿也不用太在意,反正都不影响健康。
有意思的是,油耳还跟体味有关。研究发现,油耳的人更容易有腋下异味,这不是说人不讲卫生,而是因为ABCC11基因也影响汗腺分泌。
有些人天生汗腺发达,夏天一热就容易出味,这其实跟耳朵的“油性”是亲戚关系。不是说你耳朵一油人就有味儿,而是这个基因“一管多”,既管耳屎,也管汗液。
所以啊,油耳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身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你要是有它,就像拥有一款“耳道润肤霜”,别嫌它黏,别怕它脏,认真对待它,它也不会给你添麻烦。
参考文献:
[1]李红,王海英,兰志刚.耳道耵聍的生理功能与清洁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2,29(10):584-588.
[2]郑丽,赵玉华.ABCC11基因与耳耵聍类型及体味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37(02):97-100.
[3]张建军,朱慧.耵聍性外耳道堵塞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05):319-3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健康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