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放大焦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07:35 1

摘要:从心理学看,当人处在焦虑状态时,负责理性判断与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会降低活性,而负责威胁监测与负面情绪加工的杏仁核会更活跃。当面临不确定性时,大脑在时间紧迫、信息过载的双重压力下会迅速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放大不安、搁置理性,再加上“面临掉队”恐慌的反复刺激

一只水杯,主打“儿童指纹锁”;一张手机膜,宣称“防蓝光护眼”;还有“聪明药”“增高剂”“转运手链”……

这些营销话术不停撞进我们的信息流,等我们回过神,购物车已经清空。可我们买到的,究竟是功能还是“心安”?

焦虑为什么更容易被放大?

焦虑本是预防风险的提醒器,当信息过载、生活节奏加速时便极易达到“最大音量”。

从心理学看,当人处在焦虑状态时,负责理性判断与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会降低活性,而负责威胁监测与负面情绪加工的杏仁核会更活跃。当面临不确定性时,大脑在时间紧迫、信息过载的双重压力下会迅速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放大不安、搁置理性,再加上“面临掉队”恐慌的反复刺激,人会更倾向短期、速效、能立刻带来“安心感”的选择。

谁在放大焦虑?

一个担忧被夸大成“问题”,一段个案被讲成“风险”,一件商品被包装成“唯一解”……如此这般的缜密话术设计辅以“限时”“稀缺”“同款”的佐料,“命名焦虑”随之生成。

再配上营销算法的精准投放,越来越多的同质推送不仅使信息茧房越收越紧,还让“只差这一件”的错觉被不断加码;如果再加上“熟人背书”,消费者更容易便被“从众心理”裹挟,在“买买买”中短暂解压,却陷入更深的循环。

一句话:先吓病你,再递解药。识别了这条链,心就定一半。但识别只是第一步,行动才是关键。

情绪上头时,要先停一停

要抵御焦虑经济,关键在于构建自己的“心理防御系统”。既要加强信息识别的判断能力,也要用理性的认知去抑制感性的情绪冲动。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其一,情绪觉醒。情绪上头时,要先停一停。把焦虑当“提示”,而非“命令”。给自己三分钟,让心跳慢下来再决定要不要行动。

其二,认知觉醒。做选择时,要分清“证据”和“话术”。宣传语、测评帖、种草帖,并不等同于权威研究和正式批准。

下单前先“三省吾身”:我是在解决真实需求,还是只是在买一份心安?有没有更简单、更低成本的办法?如果明天再看,它仍然必要吗?害怕错过,所以“仅此今晚一场”最能诱发我们冲动消费。如果克制住抢下“最后几单”的冲动,为非必需品留出一晚的冷静期,第二天仍觉得值得时再下单不迟。

其三,社会觉醒。平台把推荐阈值、提示语、关闭开关做得更清晰,特别是健康、教育、未成年人等领域更应格外谨慎;商家对功效、适用、禁忌说清楚,不要用“隐性背书”;执法部门对夸大、诱导宣传从严、从快地处理。边界清楚,生态才会稳健,焦虑就没那么容易被拿来做文章。

孩子非要,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在意同伴评价,更容易被“马上变好”的同伴背书吸引。所以,家长更需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急切情绪裹挟。

当孩子说“同学都有,我也要”时,无需马上拒绝,也不必立刻满足。可以先约定一个冷静期,再一起查证依据、比较替代方案。这样既回应了孩子的感受,也帮助他们学会等待和分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日常中获得掌控感。哪怕是一点小进步,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原来我可以”,从而减少对“买心安”的依赖。

焦虑是人类进化留下的防御本能,往往源于对小概率坏事的过度担心。“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坏事比好事对人内心的冲击更强烈,对心理的影响也更持久。往往需要好几件好事,才能抵消一件坏事。坏的信息更容易抓住注意力,也更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可如果总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出错”,生活就会被无休无止的焦虑吞噬。真正伤害人的,并不是那些小概率的坏事,而是被焦虑困住的长期消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类所有痛苦,都源于不能安静地独处。”在这个贩卖焦虑的时代,真正的奢侈品是:在算法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比较洪流中守住本心。

真正的心安,来自可证的常识、稳定的秩序和宽容的心态。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如果能多关注并积累好的体验,就能逐渐减轻坏事带来的影响。一次愉快的体验、一项有意义的行动,或一段积极的联结,未必立刻改变一切,却能在长期中增强心理韧性。

保持规律运动。图源:健康时报

焦虑无法被彻底消除,但它不必主宰我们的选择。抵御“焦虑经济”,不仅在于识别套路,更在于培养积极体验和价值感,把注意力放在成长、关系和意义上。

如此,我们才不会被话术和算法牵着走,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活得更稳、更自由。

作者:闫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