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的由衷赞叹,到贺敬之《三门峡歌》中“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的豪迈,时光奔涌向前,黄河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9月21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三门
大河网讯 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的由衷赞叹,到贺敬之《三门峡歌》中“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的豪迈,时光奔涌向前,黄河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9月21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沉浸式探索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
跨越千年,力证中华历史传承有序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处于黄河支流青龙涧河下游左岸二级阶地的前缘地带,西北仅距黄河1公里。它的发现与发掘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
1953年冬,考古学家安志敏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队一行人从洛阳来到陕县,经过20天调查,在三门峡地区共发现了各个时期遗址点48处,其中就包括如今的庙底沟遗址。跨越6000余年的光阴,庙底沟遗址“重见天日”。
1956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同样在此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庙底沟文化及庙底沟二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的内涵和类型,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连接了起来,解决了两个时期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问题。
这在考古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驳斥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断,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序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庙底沟博物馆位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西隅,走进庙底沟博物馆,镂空花饰的巨型穹顶映入眼帘。“博物馆大厅穹顶的纹饰,来源于庙底沟时期的代表性纹饰——花瓣纹。”庙底沟博物馆讲解员董婉容说。
庙底沟博物馆中的花瓣纹穹顶。图片由庙底沟博物馆提供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
在这一理论中,三重结构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间都紧紧相连、不能分离,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庙底沟博物馆的设计,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命名即为“花开中国”。
庙底沟博物馆的展览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庙底沟文化形成之前、庙底沟文化时期以及庙底沟文化之后的社会面貌,时间跨度距今9000~4000年左右。
媒体采风团在庙底沟博物馆内合照。
彩陶风华,生动阐释“何以中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上,陶器的发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文化标志和文明象征。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发达的制陶工艺为人熟知,而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
彼时,农业生产已经较为成熟,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出现并形成了区域中心聚落,彩陶技艺也得到较大发展。凭借绚烂多彩的彩陶纹饰,庙底沟文化为 “早期中国” 的文明图景谱写了璀璨的篇章。
月牙纹彩陶罐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证,它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器物,也是庙底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彩陶罐侈口、宽沿,圆唇,束颈,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器身绘制的14个月牙纹样十分罕见。
月牙纹彩陶罐。
“在罐身上有14个白色的月牙纹,根据现代科学的计算,月牙到满月的过程就是14天18个小时,说明在6000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和月亮变化的规律。”庙底沟博物馆讲解员董婉容介绍,这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最精美的一件器物,也是唯一的完整器。
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月牙纹彩陶罐既装点了史前先民的多彩生活,也焕发了时代蕴积的艺术精神,承载了珍贵的文物价值。
仰韶文化陶器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制陶工艺或用特制的模具拍打,或用工具刻画。这些图案和纹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生活和艺术想象力。
在月牙纹彩陶罐旁,展出着另一件令人惊叹的器物——花瓣纹彩陶盆,陶盆上腹以黑彩绘出多组交错的弧线三角、圆点、线纹等,组成一周连续的花瓣纹。
花瓣纹彩陶盆。
“花瓣纹饰是庙底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盆身上的花瓣纹采用了共用的构图法则。”庙底沟博物馆讲解员董婉容介绍,在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多瓣式花瓣纹非常丰富,以植物花卉作为彩陶纹样应该是农业文明发达的体现。
在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不少学者认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
著名学者王仁湘说:“一眼望去,仰韶人的彩陶是繁花世界。”庙底沟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其数量众多,色彩艳丽,图案繁缛,技术高超,纯手工绘制,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媒体采风团在采访中。
花瓣纹和旋纹对周围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传播地域广阔,影响非常深远,形成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同时,彩陶所带来的艺术思维与实践的趋同,也标志着华夏主体族群的确立,对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承,用心讲好黄河故事
庙底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以文物藏品为基础,同时搭配多种辅助展项,运用数字创意、互动科技等手段,带领参观者“穿越”到6000多年前,身临其境地体验庙底沟人远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出博物馆,漫步于在原址基础上建设的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幅公园绿地景观和三门峡城市风光交融于一体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庙底沟博物馆航拍。杨浩/摄影
一直以来,三门峡高度重视庙底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把遗址融入城市的发展当中,强力推进集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空间。
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利用好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把精品展览和一流服务奉献给人民。”
据介绍,庙底沟博物馆不仅是三门峡市依托资源优势,推进黄河文化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三门峡市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窗口。(莫韶华 张家祺 秦臻/文 魏凯 刘晓明/摄影)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