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回老家参加表弟婚礼,路过县城中心,竟然冷清得让人心慌。曾经熙熙攘攘的步行街,现在没几个人逛;大型商场里导购员比顾客还多;小吃一条街,几家店门可罗雀。晚上我问表弟:"这县城咋变这样了?"表弟苦笑:"不止县城,村里更惨,现在一大半房子都空着,大家都去哪了你还不
上周回老家参加表弟婚礼,路过县城中心,竟然冷清得让人心慌。曾经熙熙攘攘的步行街,现在没几个人逛;大型商场里导购员比顾客还多;小吃一条街,几家店门可罗雀。晚上我问表弟:"这县城咋变这样了?"表弟苦笑:"不止县城,村里更惨,现在一大半房子都空着,大家都去哪了你还不知道吗?"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近两年来,越来越多人发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流量似乎都在悄然减少。街道上、商场里、工厂中,甚至农村田间地头,人气明显不如从前。这究竟是错觉,还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果是真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3月发布的人口监测报告,我国多个区域确实出现了人口流动加剧和区域性"空心化"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37个地级市中,有217个城市常住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占比高达64.4%。其中,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人口流失尤为严重,平均流失率为3.2%。
我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25年1月发布的《中国人口流动趋势报告》也指出,自2023年起,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双向集聚"的新特点:一方面是向少数经济发达的超大城市和都市圈集聚,另一方面是向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小城市集聚。处于中间地带的普通三四线城市和传统农村地区,正在加速"失血"。
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我们走访和各方数据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结构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率持续走低。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出生率已降至6.8‰,创历史新低。老龄化率则升至22.3%。人口自然增长的放缓,直接导致街面上、社区里的人流量减少。
我朋友小王的父母住在浙江一个小县城,他说:"以前小区里孩子多得成群结队,现在整栋楼才几个小孩,操场上安静得可怕。"这种变化,在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能感受到。
第二,数字化转型加速。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和服务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31.7%,比2020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小区楼下的实体店一家接一家倒闭,而快递员却忙得脚不着地。商场里人流稀少,但直播带货却异常火爆。疫情后,这种线上化趋势不仅没有逆转,反而加速了。
第三,城镇化进程的不平衡。虽然总体城镇化率在提高,但城市间的分化也在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约568万人,而同期三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约820万人。
这种现象在我的亲友圈中也很明显。表妹一家三口前年从县城搬到了省会城市,为的是孩子上学;大学同学老李从家乡小城调到了上海,因为那里的工作机会更多、薪资更高。
第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用工需求大幅减少。据中国制造业联合会的调查,2024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平均用工人数比2020年减少了23.4%,但产值却增长了17.8%。这意味着,即使工厂正常运转,厂区内的人也确实比以前少了。
我表哥在江苏一家电子厂工作,他告诉我:"以前我们车间有200多人,现在只剩70多人了,但产量反而提高了。机器换人不是说说而已。"
第五,休闲方式变化。年轻一代的社交和娱乐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线下转向了线上。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成为主流休闲方式。2025年上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35岁人群平均每天线上娱乐时间为4.3小时,而线下社交活动时间仅为1.5小时。
我侄女今年22岁,放假回家几乎不出门,宅在家里看剧、打游戏、刷短视频。问她为什么不出去玩,她反问我:"出去干嘛?又吵又累又花钱,在家多自在。"这种想法在年轻人中相当普遍。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我们感受到的"人少了"的现象。不过,人少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活力减弱。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社会形态的转型升级。
那么,面对这种变化,对个人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个体而言,需要更新观念和技能。在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城市落脚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家乡情结或惯性思维而固守一地,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机会,做出理性选择。
对于年轻人来说,掌握数字技能、提升专业能力更为迫切。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简单重复性工作正在消失,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受青睐。
我表侄前年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杭州发展。虽然房租高、压力大,但他通过自学编程,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月薪过万。他说:"与其回老家碰运气,不如去机会多的地方拼一把。"
对社会层面,需要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空心化地区可以寻找自身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吸引人才回流。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这条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我家乡附近的一个小镇,近两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周末时,这里反而比县城还热闹,游客络绎不绝。这说明,即使是传统农村地区,只要找准定位,也能焕发新生机。
数字化转型也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机遇。电商、直播、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也能连接全球市场。我认识的一位农村大姐,通过直播带货卖家乡特产,月收入超过了当地公务员,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农民增收。
人口流动和城市收缩不可避免,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它促使资源向更高效率的地方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关键是我们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到开头的疑问:街上没人,商场没人,工厂没人,农村也没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案已经明确:这是人口结构变化、数字化转型、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升级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挑战,也是转型中的必然现象。
对此,我们不必过度悲观,更不该盲目焦虑。关键是要认清趋势,适应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无论是选择大城市打拼,还是回乡创业发展,都有各自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所在的地方是否也出现了"人少了"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
来源:9952-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