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腐技术体系,其中冰块冷藏是最核心的手段之一。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 这段文字描述了凌人负责掌管制
本文来自《通义》AI分析研究
一、古代防腐技术的等级差异
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腐技术体系,其中冰块冷藏是最核心的手段之一。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 这段文字描述了凌人负责掌管制冰、藏冰、出冰之事。在天子的大丧中,冰块被装入盘中,放在尸床下面,以防尸体腐烂,这被称为”寒尸” 。冰块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身份的人在丧葬中使用冰块的数量和方式都有差异。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冰鉴是重要的防腐工具,其外表的纹饰精美华丽,内部构造暗藏玄机——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的缶用来盛酒,外层的鉴用来装水。 由于内外两层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人们在夏季把冰块放到鉴里,不仅可以冰镇美酒,还能防止遗体腐败。考古发现表明,周代墓葬中已出现专门用于防腐的冰窖,如陕西咸阳战国时期的尚家岭遗址就发现了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古籍记载称为”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场所。 [9]
除冰块冷藏外,古人还采用多种其他防腐手段。首先是通过多重棺椁结构隔绝外界环境。《礼记·丧大记》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水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柏椁以端长六尺。” 这种多重套棺的结构,配合密封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延缓遗体腐败。其次是使用特殊材料处理遗体,如《周礼·天官·医师》提到的”浴以美酒”,以及《礼记·檀弓上》记载的”饭含”之礼,即在死者口中放置珠玉或米粮,以保持尸身不腐。 此外,汉代以后还出现了水银防腐技术,《事物原始》《物理小识》等文献记载了水银的防腐功效,如”以水银敛,其肌肤尚不朽腐”。
不同等级人群在防腐技术上的应用存在显著差异。天子和诸侯可以动用国家资源,配备专业的凌人和充足的冰块,同时使用最精美的多重棺椁和特殊的防腐材料;而大夫、士和庶人则只能使用相对简陋的防腐手段,如单层棺椁、少量冰块或根本无法使用冰块。这种技术上的等级差异,既是礼制规定的体现,也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反映。
二、《左传》记载的丧葬制度与政治考量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的”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反映了周代丧葬制度的政治功能。这一制度安排首先是为了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11]。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其去世往往引发政治动荡,需要更长的停柩期来稳定局势。《左传》中记载的晋文公去世后,其子晋襄公在晋文公停殡期间迅速巩固权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4]
其次,停柩期的长短与政治权威的维系密切相关。《左传》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12]这里的”同轨”指所有遵循周天子礼制的诸侯国,“同盟”则是与该诸侯国有盟约关系的国家。天子的停柩期长达七月,足以让天下诸侯都有时间前来参加葬礼,从而彰显周天子的权威;而诸侯的停柩期为五月,则是为了让同盟国的国君能够及时赶到,维护诸侯间的联盟关系。
第三,停柩期的长短也反映了周礼”以多为贵”的等级观念。《礼记·礼器》记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咫;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晏;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晏;此以多为贵也。” 这里的”重”指套棺层数,“晏”则是指覆盖在棺上的布帛。天子使用五重套棺和八层布帛,诸侯使用三重套棺和六层布帛,大夫使用两重套棺和四层布帛,这种差异体现了周代”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然而,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周礼的遵守情况并不一致。据学者统计,《春秋》经传所载诸侯国的停柩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严格遵守”诸侯五月而葬”的制度,如鲁、卫、陈、曹等国;第二类则缩短停柩期至三月,如齐、宋、郑、蔡等国;第三类则在五月和三月之间交替使用。 这种分化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国权力的增强,也是”礼崩乐坏”的历史缩影。
三、遗体长期保留的社会关系考量
遗体长期保留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维系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需要足够长的停柩期来让远方的亲友赶来进行吊唁。《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三月,外姻至。” [2]这里的”同轨”、“同盟”、“同位”、“外姻”都指不同范围的社会关系网络。天子的停柩期长达七月,足以让天下诸侯都有时间前来参加葬礼,形成广泛的政治联系;而诸侯的停柩期为五月,则是为了让同盟国的国君能够及时赶到,强化诸侯间的联盟关系。
此外,遗体长期保留也为招魂仪式提供了充足时间。《礼记·问丧》记载:“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2]古人认为,死者需要经过招魂仪式后才真正确定死亡,因此需要留出足够时间等待可能的复生。《左传》中记载的”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也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确认的谨慎态度。 [11]
从社会功能角度看,停柩期的长短也体现了宗法制度的运作机制。在周代,宗法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而丧葬礼仪则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停柩期制度,周代社会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结构,不同身份的人在丧葬礼仪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义务,从而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四、防腐技术与礼制的结合
古代防腐技术与礼制规范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周代的凌人不仅负责采冰和藏冰,还参与丧葬礼仪的制定和执行。《左传》中记载的”大丧共夷槃冰”,表明冰块在天子丧礼中的重要地位。而诸侯国则根据自身实力和等级,使用不同数量和方式的冰块进行防腐。
在礼仪层面,停柩期的长短与丧礼的繁复程度直接相关。《礼记·丧大记》记载:“君复于户内,南面。君盖用漆,三衽三束。” 这里的”漆”和”束”都是防腐和装饰的手段,同时也体现了身份等级的差异。天子的棺盖使用漆,有三处连接和三处捆束;诸侯的棺盖使用漆,有两处连接和两处捆束;而士的棺盖则不用漆,仅有两处连接和两处捆束。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遗体长期保留也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追求。《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者,虚车库,然后金玉比乎身。” 这种用金玉比附遗体的做法,源于古人认为玉能”聚气”、“保尸身不腐”的观念。 《后汉书》中也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玉器防腐功效的信仰。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古代丧葬制度中的停柩期安排经历了从严格到灵活的演变过程。周代是礼制最严格的时期,天子七月、诸侯五月的停柩期规定被明确记载于《左传》和《礼记》等文献中。然而,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国对周礼的遵守逐渐松动,停柩期也相应缩短。如材料[46]所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停柩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严格遵守”诸侯五月而葬”的制度;第二类则缩短至三月;第三类则在五月和三月之间交替使用。
汉代以后,丧葬制度更加灵活,停柩期的长短更多取决于实际需求,而非严格的礼制规定。
唐宋时期,停柩期的长短更加多样化,既有因陵墓建设而延长的例子(如唐高宗停柩八个月),也有因政治动荡而缩短的例子。 [16]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因风水或经济因素而长期停柩的现象,如明代黄氏买地券记载:“黄三殁于景泰七年(1456)正月,葬于天顺元年(1457)九月,停柩时间长达一年零9个月”。
六、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揭示了古代丧葬制度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功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表明,周代贵族墓葬中已使用多重套棺和密封技术来防腐。曾侯乙墓的棺木分为两层,内外套叠,棺木上漆多层,并彩绘有丰富的图案装饰,包括武士、神兽等多种具有宗教意识的图像。 这种精美的棺椁结构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周代贵族墓葬中冰块使用的可能性。该墓地出土的青铜冰鉴,表明周代贵族已掌握冰块保存和使用的技术。同时,墓葬中出土的缀玉面罩和玉器,也印证了文献中关于玉器防腐功效的记载。
江西吉安南宋纪年墓的考古发现则展示了停柩期延长的技术基础。该墓葬出土了”黑釉瓷,胎灰白较粗,器表施酱黑釉,梅瓶带鹧鸪斑纹”等器物,表明墓葬主人可能在死后停柩数月甚至数年,直到选定吉日才下葬。
七、结论与启示
古代丧葬制度中的遗体长期保存,是技术手段与政治礼仪共同作用的结果。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腐技术体系,包括冰块冷藏、多重棺椁密封、特殊防腐药剂等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异。同时,《左传》记载的”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制度,也体现了周代礼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
从政治角度看,停柩期的长短反映了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周代天子七月、诸侯五月的停柩期规定,为权力过渡提供了缓冲期,同时也为政治权威的维系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国对周礼的遵守逐渐松动,停柩期也相应缩短,反映了政治格局的变化。
从社会角度看,停柩期的长短也体现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需要足够长的停柩期来让远方的亲友赶来进行吊唁,从而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同时,停柩期的长短也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追求,以及玉器、棺椁等物质文化在丧葬礼仪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丧葬制度的历史演变,揭示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从西周至春秋,防腐技术的进步为遗体长期保存提供了可能;而从春秋至汉代,礼制的松动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又促使丧葬制度向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唐宋以后,民间停柩期的延长,则反映了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的复杂影响。
总之,古代丧葬制度中的遗体长期保存,既是技术手段的体现,也是政治礼仪和社会关系的反映。这一制度安排在先秦时期达到顶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简化,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和技术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说明:报告内容由通义AI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来源:
1. 说苑修文卷517延时下葬|丧事|棺椁|春秋|天子|诸侯_网易订阅
2.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进行_死者_丧葬
3. 说苑·修文_百度百科
4. 为什么葬礼越来越隆重?丧葬|陵墓|丧事|丧礼|皇帝_网易订阅
5.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丧葬_死者_太子
6. 尸体保存法_百度百科
7. Mummification in Korea and China: Mawangdui, Song, Ming and Joseon Dynasty Mummies
8. 捧着一杯冰奶茶,想想大热天古人都喝啥解暑饮品?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9. 中国人藏冰用冰史:周朝专设官吏称“凌人”—中新网
10.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 CHAPTER FOUR: Funerals
11. 醉读《春秋左传》011鲁隐公元年秋之三尴尬的吊丧_百度文库
12. 左传:隐公元年(六)知乎
13.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出殡,到底有哪些讲究,“路祭”是怎么来的_灵柩_死者_时期
14. 秦晋崤之战_百度百科
15.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丧葬_死者_太子
16.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进行_死者_丧葬
17. The Formation of the Copula Function of wei 为 and the Nature of the “wei 为 V” Construction
18. 春秋人物故事(七)—鲁国国君的丧葬之礼,为何糊里糊涂?仲子_周平王_诸侯
19. 左传:隐公元年(六)知乎
20. 棺椁制_百度百科
来源:左传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