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个是“政和八闽鸟”。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身上那块“尾综骨”。这玩意儿是现代鸟类身体的一个标志性配置,能有效控制飞行。过去我们以为,这个结构是后来才慢慢演化出来的。但八闽鸟的出现,直接把这个关键特征的诞生时间往前猛推了大概两千万年。
谁能想到,深埋一亿五千万年的化石,竟在福建政和改写了全球鸟类演化史!“八闽鸟”与“奇异福建龙”的发现,不仅颠覆科学界认知。
更迅速将这县城推向“亿年龙鸟起源地”的文化高地。一场科学奇迹与地方振兴的完美融合,正在政和上演。
第一个是“政和八闽鸟”。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身上那块“尾综骨”。这玩意儿是现代鸟类身体的一个标志性配置,能有效控制飞行。过去我们以为,这个结构是后来才慢慢演化出来的。但八闽鸟的出现,直接把这个关键特征的诞生时间往前猛推了大概两千万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侏罗纪晚期,鸟类演化的时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现代鸟类的身体蓝图在那时就已经开始打草稿了。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学界对鸟类演化节奏的传统看法。
第二个主角,是“奇异福建龙”。它是福建省有史以来记录到的第一具恐龙骨骼化石,属于鸟翼类,也就是鸟类的广义亲戚。福建龙最奇特的是它那双大长腿,胫骨和跖骨细长,股骨却相对较短。
这种身材比例,让科学家们推测它可能是个“飞毛腿”,或者喜欢在水边溜达。这就有意思了,因为长期以来,主流假说认为鸟类祖先是生活在树上的。福建龙的发现,给“陆地奔跑”或“涉水生活”的起源假说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这些发现,直接改写了全球古生物学的教科书。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调院组成的团队,从2021年开始在福建系统性地工作,他们的发现不仅找到了已知侏罗纪鸟翼类最南端的栖息地,还揭示了一个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的远古世界。
比如,科考队还找到了一块独立的叉骨,也就是鸟类愈合的锁骨。形态分析显示,它跟更晚一些的白垩纪今鸟型类很像。
这块小小的骨头暗示,在当时的政和,至少生活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鸟类。晚侏罗纪的鸟类家族,远非“始祖鸟”一枝独秀那么简单,它填补了长达三千万年的演化记录空白。
就在科学界为这些发现兴奋不已时,政和县的地方政府展现了惊人的嗅觉。他们意识到,这些深埋地下的骨头,是能定义未来的“金矿”。
一个响亮的文化IP——“亿年龙鸟起源地”,迅速被提了出来并全力打造。这个科学概念,被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极具传播力的品牌标识,政和不再仅仅是那个以白茶闻名的县城。
紧接着,一系列操作让这个新身份迅速深入人心。2024年1月,《奇异福建龙》的个性化邮票发行了,设计上还巧妙融合了政和白茶、朱子文化这些本土元素。
没过多久,福建龙的卡通形象就登上了福建省的春节晚会。数以万计的同主题微信红包封面被设计出来,在线上疯狂传播。到了4月,一趟往返于福州和松溪之间的普通列车,被正式冠名为“奇异福建龙”号。
从车身涂装,到车厢内的海报、座位枕巾,甚至是到站的语音播报,全都充满了福建龙的元素。这种“铁路+文旅”的模式,让这个一亿多年前的生物,以一种现代、流动的方式,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这还只是开始。一个更宏大的“福建恐龙馆”已经被纳入了长远规划。这个新叙事,正从一个宣传口号,一步步地走向具体的物理地标和发展蓝图。
政和动物群的化石,有一个非常迷人的共同点,古生物学家称之为“镶嵌演化”。简单来说,就是新旧特征在一个生物体上并存,像打补丁一样。
八闽鸟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它的肩带和腰带结构很先进,已经有了后来白垩纪鸟胸类的影子。可一看到它的前肢,却又非常原始,还保留着带爪子的三指结构。
奇异福建龙也是如此。它的身体简直就是个演化特征的“拼接品”,前肢很原始,腰带和后肢却混合了不同恐龙类群的特点。著名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萨特就对这些发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它们生动地展示了演化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各种实验性的组合。
有趣的是,政和县在利用这个科学IP时,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恰好也是一种“镶嵌”式的策略——新旧融合,科文并举,多元化,不拘一格。
首先是“旧空间”与“新科技”的镶嵌。一个名为“奇异福建龙地质科普馆”的项目正在建设中。它的选址,并非另起炉灶,而是改造了大溪村一所闲置的小学教学楼。
这是非常聪明的存量资产活化。旧的躯壳里,将装入全新的内核。规划中的五个主题展厅,会大量采用数字化和互动体验的手段,让沉睡的化石在科技的加持下“活”起来。
其次是“硬科学”与“软文创”的镶嵌。科学发现是内核,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必须是柔软的,有趣的。政和深谙此道。
于是,严谨的古生物学知识,被转化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考古盲盒玩具。首批三千套产品,通过南平市的新华书店渠道销售,让青少年在模拟挖掘的体验中,轻松地完成了科普教育。
同时,在政和县的塔山公园入口,一座三米高的福建龙卡通铜像已经矗立起来。它把一个科学形象彻底萌化、符号化,变得亲切可人,实现了知识的商业化和趣味化落地。
最后是“在地性”与“流动性”的镶嵌。一方面,政和正在大力建设本地的文旅项目,比如科普馆、古生物化石展览中心、科考营地,甚至科普馆的二楼还计划改造成主题民宿。这些都是为了把人吸引过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奇异福建龙”号列车这样的“流动宣传站”,主动出击,将地方品牌带向更广阔的区域。这种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策略,最大化了IP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