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露,2要做,3要防,4要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4:01 1

摘要:2025年的秋分,落在9月23日,星期二,农历八月初二,2点19分04秒,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往后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凉意也会一天比一天浓。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句老话儿,道出了秋分时节天气的微妙变化。

2025年的秋分,落在9月23日,星期二,农历八月初二,2点19分04秒,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往后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凉意也会一天比一天浓。

对咱们中老年人来说,这不仅是季节的转折点,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期。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平分了秋季的九十天,也平分了昼与夜。

古人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就是这时候昼夜均等,寒暑相平,但过了秋分,北半球的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短,气温也会逐渐下降。

这时候,中老年人可得格外注意,因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大不如前,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

“1不露”——别再贪凉露脚踝、露腰腹、露脖子了。

秋分之后,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往回收,阴气一天比一天盛。这时候的风,看着温柔,其实带着“贼性”,专挑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往骨头缝里钻。

尤其是脚踝、后腰、脖颈这三个地方,是身体“气门”的开关,年轻时候露一露,第二天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可上了年纪,气血运行慢,阳气储备少,露一次,寒气就扎一次根,今天膝盖发酸,明天后背发僵,后天早上起床脖子转不动——这些都不是偶然,是身体在拉警报。晚上睡觉也别再开窗对着吹了,哪怕觉得闷,也宁可开条小缝,或者用薄被搭着肚子。

老辈人常说“春捂秋冻”,这话没错,但“冻”是有讲究的,是让你别一入秋就裹成粽子,给身体适应的时间,不是让你在秋分后还光着膀子、趿拉着拖鞋满院子晃悠。该加衣时就加衣,别跟自己的老寒腿、老腰疼过不去。

“2要做”——头一件,得动起来,但别猛动;第二件,得早睡,把觉补足。

秋分之后,天地收敛,人也该跟着“收”。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跳广场舞跳到满头大汗,而是要选温和的、能“养气”的。比如早上太阳出来后,慢慢走个三四十分钟,边走边深呼吸,让清气灌满肺腑;或者打打太极拳、八段锦,动作舒缓,重在拉伸筋骨、调和气息。

千万别在天没亮、露水还没干的时候出门,也别在风大的空旷地剧烈运动——这时候出汗,风一吹,汗毛孔张着,寒气“嗖”一下就灌进去了,比不运动还伤身。晚上呢,尽量九点半前上床,最迟别超过十点。秋分后夜长昼短,顺应天时早睡,能让肝血回流、肾气归藏,第二天起来眼睛亮、精神足。

别老抱着手机熬到半夜,屏幕的光最耗神,越看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第二天越没劲,恶性循环。睡前泡泡脚,水温别太烫,泡到微微出汗就行,加点艾草或者生姜片,驱寒安神,效果更好。

“3要防”——防燥、防郁、防温差。

秋分一过,空气里的水分像被太阳吸干了似的,嗓子发干、鼻子发痒、皮肤紧绷、大便干结,这些都是“秋燥”在作怪。

这时候喝水不能等渴了再喝,要小口、多次、慢饮,温开水最好。屋里可以放盆水,或者用加湿器,但别对着脸吹。饮食上少吃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这些“火上浇油”的东西,多吃些润的——后面“4要吃”里会细说。

防“郁”也很关键。秋分后草木凋零,天光渐短,人容易触景生情,心里发闷、提不起劲,尤其是独居的老人,更容易觉得孤单。这时候要主动找乐子:约老姐妹搓顿清淡的饭,跟老邻居下盘棋,养盆绿萝看看新芽,或者翻翻老相册,给儿孙打个电话唠唠家常。心里有光,秋天才不会显得那么萧瑟。防温差是重中之重。

秋分时节,中午可能还热得穿单衣,早晚却冷得要加外套。这种“一天过两季”的天气,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出门前一定看看天气预报,随身带件薄外套,热了脱,冷了穿,别嫌麻烦。家里也要注意,别在风口处久坐,空调暖气别对着人直吹,洗澡水温别忽冷忽热——这些细节,都是保命的关卡。

最后是“4要吃”——吃润的、吃酸的、吃白的、吃温的。

秋分饮食,核心就一个字:“润”。

第一要吃“润”的——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荸荠,这些食物自带“水库”,能滋阴润肺,对付秋燥最拿手。梨别生啃,怕凉就蒸着吃,加点冰糖,润肺又止咳;银耳泡发后慢炖成胶,加点红枣枸杞,睡前喝一小碗,安神又养颜;山药蒸熟了直接吃,或者煮粥,健脾又养胃。第

二要吃“酸”的——不是让你猛喝醋,而是适当吃点带酸味的水果,比如葡萄、石榴、柚子、山楂。酸味能收敛肺气,防止秋气太燥伤了肺的“娇嫩”。葡萄连皮带籽嚼着吃,抗氧化;石榴剥一把当零食,生津止渴;山楂煮水加点红糖,消食化积。

第三要吃“白”的——中医讲“白入肺”,白色食物最养肺。除了前面说的银耳、百合、山药,还有白萝卜、莲子、杏仁(甜杏仁)、豆腐。白萝卜顺气化痰,生吃清热,熟吃暖胃;莲子煮粥,养心安神;甜杏仁磨粉冲水,润肠通便;豆腐清淡,搭配什么都行,是秋日餐桌的“百搭王”。

第四要吃“温”的——告别冰镇饮料、生冷瓜果。脾胃是后天之本,秋分后脾胃最怕寒凉。早餐一碗热腾腾的小米南瓜粥,暖胃又养人;午餐炖个萝卜牛腩,温补不燥;晚餐来碗山药排骨汤,汤要撇去浮油,喝的是精华。姜茶、桂圆茶、红枣茶,都是暖身的好选择,但别放太多糖。

说到秋分,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句句都是金子。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说的是秋分若天晴云淡,预示着晚稻能顺利栽种,收成有望。“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有些地方则盼着秋分下点小雨,滋润土地,利于冬小麦播种。“秋分有雨,寒露有霜”——提醒人们,秋分若下雨,寒露时霜冻可能来得早,要提前防寒。“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黄河流域的农事指南,秋分是播种冬小麦的黄金窗口期,错过就得等明年。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花生这类作物,秋分就得赶紧收,不然果子掉土里,叶子落光,白忙活一年。这些谚语,不是迷信,是千百年来农民观察天象、物候、土壤、作物生长规律,用血汗和收成换来的经验总结,精准得让人佩服。

在二十四节气里,秋分是个“分水岭”。

和春分一样,都是“日夜均而寒暑平”的日子,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但春分是“阳气升腾,万物复苏”的起点,秋分则是“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转折。

过了秋分,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气温逐日走低,草木由绿转黄,候鸟开始南飞,虫子钻进土里——大自然在无声地宣告:收藏的季节到了。对人而言,秋分养生,核心就是顺应这个“收”字——收敛神气,别大喜大悲;收敛汗液,别过度出汗;收敛饮食,别贪凉贪辣;收敛作息,别熬夜耗神。把夏天“往外发散”的劲头收回来,把能量藏进身体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基础。

说到底,节气只是自然运行的节律,无所谓“凶”或“吉”。关键在于人们是否顺应天时、调整身心。尤其对于中老年人,随着年纪增长,身体的适应力逐渐下降,更应主动调整作息、饮食和情绪,才能平稳过渡季节转换。

在这个凉意渐生的秋分,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照顾好自己,从细节入手,温暖而从容地迎接每一天。季节更替本是自然之事,心中有数、提前准备,便足可安然度过。

来源:老蘑菇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