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硅谷风投巨头a16z 合伙人 Alex Rampell 和 Justine Moore在播客中提出一个震撼观点:搜索正在失效,AI Agent 正在接管用户的购物决策入口,
网购新时代来袭,谁还在乎过去那些“老套路”?
以前买东西,第一步是“搜”,现在是“让 AI 帮我挑”。
“搜索不如问熟人,熟人不如问 AI。”
这句话听着像玩笑,但在现在的电商环境里,它越来越接近现实。
硅谷风投巨头 a16z 合伙人 Alex Rampell 和 Justine Moore 在播客中提出一个震撼观点:搜索正在失效,AI Agent 正在接管用户的购物决策入口,
“Google 长期以来的‘点击税’模式可能被 Agent 截胡,虽然还能维持收入,但已逐渐失去对用户购物路径的完整把控”。
这不是空穴来风,从“搜索框”到“对话框”,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很多人可能会问,搜索怎么就“死了”?Google 还是能用,内容也不少。
但问题不在“能不能用”,而在“用出来的东西还有没有价值”。
过去几年,SEO 优化和联盟营销把搜索结果变成了一场信息垃圾竞赛。搜索“跑鞋推荐”,前十条基本都是“十大好鞋榜”,看起来中立,实则每一行都埋着抽佣链接。
a16z 在播客中点破:“大多数内容是垃圾,可都是 SEO 优化过的垃圾。” 这些“测评”根本不是给建议,就是为了赚点击、拿分成。
好在,YouTube、B站上有不少真实测评,博主亲自出镜对比、试用产品,还会公开标注“由某品牌赞助”,比起隐藏链接的图文内容更值得信。
但这类优质视频却难以进入 Google 的搜索体系,因为 Google 搜索仍依赖文本,而视频缺乏系统性转录,往往不会在结果中被凸显”,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埋,用户搜索时首先碰到的,仍是那些为了变现拼凑的页面。
既然搜索靠不住,AI Agent 开始补位。它能包圆整套购物流程:比价、看评论、找优惠、下单。
举个例子,Camel 的价格提醒系统就是 Agent 雏形——你设好目标价,它天天盯着,降价就通知你。
这背后,是用户主动把“研究、筛选、决策”交给了 AI。但这也带来新的挑战:很多人会质疑Agent 是怎么推荐的?它的数据来源靠谱吗?会不会也被联盟返利、商业合作影响?
AI Agent 的冲击不止于内容获取,它还动摇了整个电商的“流量征税”机制。
过去,Google 靠搜索广告抽成,每当用户点击广告跳转,平台就能从品牌方拿到一笔“点击税”。但现在用户可能直接在 Agent 上完成购买,Google 的“搜索入口”地位正在弱化。
Agent 把购物路径从“搜索—比价—下单”变成“直接由需求触发购买”,这让 Google 所依赖的“入口价值”面临重新分配。
Agent 强化的是“效率”,而不是“品牌认知”。
亚马逊、Shopify 这类聚合平台,本就擅长 SKU 管理和物流优化,Agent 的比价能力反而放大了它们的优势。
但对 DTC 品牌来说,这却是灾难。没有生产差异、缺乏服务绑定的品牌,很容易被 Agent 的“最优选择逻辑”所取代。
Costco 是少数的例外。它靠会员费盈利,商品只求覆盖成本,“毛利过高就会下架”。正因为这套机制,Costco 在 AI 时代反而具备“信任免疫力”。用户看到 Costco 出品,不用比价,默认值得信。
其实,a16z 这期播客讨论的,不只是 AI 和电商,而是更深一层的商业逻辑。
AI Agent 的出现,不只是效率提升工具,更是信任结构的重写者。以前搜索是信息入口,现在内容可信度下降,Agent 成为新入口后,谁值得被推荐,谁值得被信任,就变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Costco 能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坚持价值、守住信任。这才是 AI 无法替代的护城河。
“未来不是谁掌握了技术,而是谁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这句总结,不只适用于零售业,也适用于整个互联网生态。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