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百里秦川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执着于自己所喜爱的书法绘画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途径,取得了明显的艺术效果。陕西书法艺术家唐周斌,就是在陕西省林业系统深耕多年,不断探索生态艺术之路的人。
唐周斌的生态艺术之路
作者:姚增战
八百里秦川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执着于自己所喜爱的书法绘画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途径,取得了明显的艺术效果。陕西书法艺术家唐周斌,就是在陕西省林业系统深耕多年,不断探索生态艺术之路的人。
唐周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于陕西省西府岐山,号博雅轩主、大唐、博雅。自幼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酷爱书法绘画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中国画,研习书画艺术30余年。他长期在陕西省林业局工作,在担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和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筹建处负责人期间,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从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岗位上退休以后,坚持以“弘扬生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使命,不断探索书法绘画艺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成为陕西省生态书画艺术推广的领军人物。唐周斌实现这一跨界转型,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态保护事业的热爱,而且反映了他对生态艺术社会价值的深度思考。他在林业系统工作的数十年间,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让“艺术空间与生态空间接轨”的全新理念,尽力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即使在退休之后,他仍然坚持以书画为载体,创立陕西生态空间艺术联盟,实现“艺术家与生态专家握手”,探索生态文明传播的有效路径。
唐周斌在艺术创作方面,始终遵循“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坚持将书画艺术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以汉隶、颜楷为基础,融汇二王和孙过庭的书法神韵,坚持数十年不断研习交流,有了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林区生态为题材,通过水墨的泼洒与线条的勾勒,突出展现人文思考和自然之美的相互融合,通过书法绘画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对话,引发了观赏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共鸣。近几年来,他策划和组织的艺术家联盟多次深入基层林区实地采风,创作出大量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通过公益慰问、社区展览和送艺术品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书画艺术品赠送至生态保护卫士和林区群众手中,通过书法绘画艺术作品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唐周斌在实践中体会到,普及生态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为此,他通过各种渠道,倡导和建立生态空间艺术联盟向外拓展延伸,联合文艺界、学术界及企业界力量,建立“艺术+生态”的合作模式,与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合作,组织书画艺术家深入自然保护区调研,探讨林业生态主题创作创新的有效途径。联合西安文苑书画学会赴宝鸡大水川风景区采风写生,寻求共建合作的创新模式。同时,还在朱雀森林公园、太白生态园区设立采风驿站。并积极推动艺术家走进校园、走进乡村和走进企业,并以书画为纽带,大力宣传生态文化,激发公众对生态保护关注和参与热情。随着生态艺术事业的发展,唐周斌的书法艺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他曾多次参加过国内书法绘画作品展览,出版《唐周斌书画》作品集,不少作品被海内外文博单位和个人交流收藏,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艺术名家作品展中荣获金奖,标志着他的生态书画艺术水平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对他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生态与文化共生”理念的有力回应。
唐周斌书画艺术实践活动,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生态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证明了推广生态文化既是艺术家审美的外在表达,也是艺术家价值观的社会传递。通过书法绘画艺术这个载体,实现生态保护从政策与技术的“硬约束”转变为情感与文化的“软浸润”,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思想升华。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动生态科学、人文艺术和公众教育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有兼容性的生态文明体系,将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唐周斌看来,推广生态书画艺术,就是让广大林区一座座山峦、一片片树叶都能成为艺术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创作出更多反映生态美、绿色美、森林美、人文美和劳动美的原创性书画艺术作品,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广泛深入人心。目前,他作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书画院艺术顾问、陕西林业书画协会会长和陕西生态空间艺术联盟执行会长,正在朝着这个宏伟的目标不断前行。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