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秋分冻死牛,晚秋分穿单衣”,当这句耳熟能详的农谚在耳畔响起,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向即将到来的秋分。
“早秋分冻死牛,晚秋分穿单衣”,当这句耳熟能详的农谚在耳畔响起,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向即将到来的秋分。
今年9月23号秋分,它究竟是早是晚,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农事,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判断秋分早晚的方法。
以农历为参照,秋分在农历八月上旬为早,下旬为晚。今年的秋分,在农历八月初二,按照这个标准,显然属于早秋分。
这句农谚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气象智慧。早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较快,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易导致气温骤降,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冷空气频繁来袭,气温急剧下降,甚至能让健壮的牛都难以承受,“冻死牛”虽有夸张之嫌,但足以体现出寒冷的程度。
而晚秋分时,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冷空气活动偏弱,气温下降缓慢,可能出现“秋老虎”现象,人们穿着单衣,也不会觉得寒冷。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秋分的早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有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早秋分意味着,冬季可能提前到来,农民们需要加快秋收的进度,将成熟的庄稼,及时收割回家,避免遭受霜冻的危害。
同时,也要为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播种,做好准备,确保它们,能在寒冷的冬季,来临前扎根生长。
晚秋分,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晚稻可以在田间,多生长一段时间,积累更多的养分,提高产量。
回顾过去的年份,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2018年秋分,是农历八月十四,属于“晚秋分”,那年冬天,不少南方地区,到12月还只穿一件外套,是个暖冬;
而2020年秋分,是农历八月初六,属于“早秋分”,随后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寒冬,很多人,都对那年的寒冷记忆犹新。这些实例,似乎验证了农谚的准确性。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单纯依靠农谚,来判断气候已经不够准确。
现代气象,学通过卫星监测、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谚,失去了价值,它依然是我们,了解自然、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年的早秋分,或许会带来一个寒冷的冬天。但无论天气如何,都应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
让古老的农谚,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指引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来源:依怡苡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