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视角:哪些区域撑起中国“双碳”未来?

摘要:近日,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1980-2020”的研究论文。

近日,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1980-2020”的研究论文。

本文共计:3000字 | 9分钟阅读

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不断加剧,减缓碳排放、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同时也是气候行动的积极践行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行动。

然而,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特征的差异,使得“双碳”目标的实现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科学推动“双碳”行动,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团队开展了关于中国及各省(市、区)碳排放、清洁能源发展与陆地碳汇功能的系统研究,评估了1980~2020年间的碳排放趋势及各省域的清洁能源与碳汇减排贡献,揭示了区域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全国和省域双尺度分析

该研究从全国和省域双尺度,全面剖析了中国过去40年的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与碳汇功能变化。

研究团队利用了多源数据,从1980年至2020年对我国全国和31个省份的碳排放量、清洁能源减排量及陆地碳汇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

碳排放核算:基于全国和省域化石燃料消费、水泥生产等数据,按照碳排放清单方法核算全国和省域的碳排放量,并校准了分省数据。

清洁能源减排量评估:计算清洁能源发电(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对化石燃料碳排放的替代效果,量化清洁能源带来的减排贡献。

陆地碳汇功能估算:结合实测数据和生态过程模型,评估森林、草地、灌丛、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计算陆地碳汇对碳排放的抵消比例。

减排贡献量化:综合分析清洁能源减排和陆地碳汇的贡献水平,揭示不同区域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图 我国及省域尺度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及陆地碳汇的基本情况。1 Tg C表示1百万吨碳单位。)

通过研究显示,1980~2020年间,全国碳排放量从372 Tg C增至2784 Tg C,人均碳排放量从0.38 t C提升至1.97 t C。

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显著拉动。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1980年的8.11 t C/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1.75 t C/万元,下降了78%。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煤炭作为主要碳排放来源,其占比从80%以上逐步下降。

清洁能源发展加快,促进了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

2

减排固碳区域差异明显

通过研究,我国在清洁能源减排贡献与陆地碳汇功能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清洁能源减排贡献的区域差异:

1. 减排贡献高的地区

西部省份在清洁能源减排贡献上表现突出,尤以 青海、云南、四川、西藏 等为代表。青海省的清洁能源减排贡献达68.6%,全国最高;云南和四川分别接近50%和30%;西藏也保持较高水平。

原因分析:

自然资源禀赋突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特别是青海和云南,水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全国领先。开发力度强:四川和云南长期致力于水电开发,形成了大规模的水电站集群;青海依托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成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用电需求较低:西藏等地能源消费主要依赖清洁能源,当地化石燃料需求极少,同时输出多余电力进一步提升减排贡献。

2. 减排贡献低的地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 北京、上海、天津 等经济发达城市,清洁能源减排贡献普遍偏低。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减排贡献不足1%,天津表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原因分析:

资源禀赋有限:东部地区缺乏大规模水电、风能或太阳能资源,自然条件限制清洁能源开发潜力。能源需求巨大: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生活用电需求庞大,仍主要依赖化石能源。政策导向不足:由于自然资源限制,东部城市更多依赖外地清洁能源输入,难以显著提升本地清洁能源比例。

清洁能源减排的区域差异主要由自然资源分布决定,西部地区通过大规模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较高减排贡献;而东部沿海城市因资源匮乏和能源需求大,减排贡献相对有限。

陆地碳汇功能的区域差异:

1. 碳汇能力强的地区

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碳汇功能显著强于东部沿海地区,典型代表包括 内蒙古、四川、云南 等省份。其中,内蒙古的碳汇能力全国最高,平均达20.1 Tg C/年;四川和云南的碳汇总量也处于全国前列。

原因分析:

生态系统丰富: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森林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碳汇区域之一。四川和云南地处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高,湿地和草地类型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了区域固碳能力。生态工程推动:这些地区长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大幅提升了森林和草地的碳汇功能。内蒙古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牧还草政策尤为显著。

2. 碳汇能力弱的地区

东部沿海城市的碳汇功能较弱,尤其是 上海、北京、天津 等地。上海的碳汇能力仅为0.2 Tg C/年,全国最低;北京和天津的碳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原因分析:

生态用地不足: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大量生态用地被城市化和工业用地取代,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覆盖率极低。特大城市的生态系统以绿化和景观为主,碳汇潜力受限。自然条件不利:东部地区气候和地形限制了森林和草地的扩展潜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难度较大。政策扶持不足:与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东部城市的生态工程实施规模有限,难以大幅提升碳汇能力。

碳汇功能的区域差异由生态系统分布和土地利用类型决定。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森林和草地是碳汇功能的核心;东部沿海地区因生态用地不足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碳汇能力相对较弱。

3

最大化发挥区域差异化优势

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应实施差异化的“双碳”战略。

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开发与碳汇提升的优势,加快能源输出网络建设,扩大碳汇工程实施范围,推动其成为全国“双碳”目标的核心贡献区域。

中东部地区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提升清洁能源比例并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布局。应推动能源消费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渡,同时加强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

西部和东北地区可因其资源禀赋提前实现碳达峰,而中东部地区需制定分阶段的达峰计划,为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预留足够时间。

清洁能源减排优化:

1. 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输出能力的强化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是我国清洁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能源输出能力,优化能源调度网络,并推动储能技术的突破以解决清洁能源供应波动问题。

同时,国家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完善“西电东送”工程,为清洁能源输出地区提供税收优惠和产业扶持政策。

2. 中东部地区清洁能源利用比例的提升

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以化石燃料为主,清洁能源比例较低,需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一方面,可通过分布式光伏、屋顶太阳能等项目解决土地资源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与西部地区的绿色电力合作,引入更多清洁能源输入。

此外,加速高耗能行业的低碳化转型,引导传统能源密集型产业向低碳产业升级是实现碳减排的核心举措。

3.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优化

清洁能源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未来需重点突破高效光伏组件、海上风电装备和长时储能技术,同时加快氢能的开发与应用。

在政策层面,应通过科研专项基金和税收减免,鼓励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陆地碳汇功能提升:

1. 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碳汇巩固与扩大

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碳汇能力的主要贡献区域。未来需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优化森林质量并扩大草地和湿地修复规模。

同时,应引入遥感监测和生态大数据技术,实时评估碳汇变化,科学管理碳汇资源。国家层面可以通过“碳汇交易”机制,为这些地区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巩固其碳汇能力。

2. 中东部地区的碳汇潜力挖掘

中东部地区生态系统面积有限,但通过创新措施仍可提升碳汇能力。

一是加强城市绿化,推广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模式,提升城市碳汇水平;二是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管理,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农业碳汇能力;三是沿海地区应重点开发蓝碳资源,通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的保护与扩展挖掘更多固碳潜力。

参考资料:

1.《方精云院士团队系统评估中国及各省区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及生态系统碳汇,为我国“双碳”行动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Estimation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s,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emission reductions during 1980~2020

3.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能投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