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纸内容丰富,既有对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读,也有对区域经验的充分分享;既有对名校名师的追踪报道,也有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我的教育教学和课改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我的坚持与坚守提供了贴地行走的力量,助我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种种束缚。作为《
自课改之初与《中国教师报》结缘,我已坚持阅读十多年,报纸的远见卓识和勇于开拓的课改立场深深触动了我,激发了我投身课改的热情和行动力。
回望课改初期,面对如何构建“学中心”课堂,如何跳出师生“二元对立”现象等争鸣,我曾一度陷入迷茫,是《中国教师报》引领我走上了读报、学报、用报的道路。
报纸内容丰富,既有对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读,也有对区域经验的充分分享;既有对名校名师的追踪报道,也有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我的教育教学和课改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我的坚持与坚守提供了贴地行走的力量,助我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种种束缚。作为《中国教师报》的读者,十余年的阅读与实践、十余年的坚守与磨炼、十余年的追随与相伴……这十余年对我而言,真是有着太多的意义。
我深感行动是课改最有力的宣言。传统课堂存在诸多痛点,如学生被动学习、虚假合作等,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梳理出传统课堂中的症结所在,《中国教师报》让我看到了不同区域的课堂样态,这些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展示机会还给学生的课堂让我深受启发。随着课改的升级和迭代,我的课改实践也渐渐进入深水区。今年,我主持的徐州市教研室第十三期课题“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行动研究”顺利结题,形成了让“倾听”润泽课堂、让“表达”促进学习的课堂新样态。《中国教师报》的内容聚焦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为我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导航风向标,引领着我在课改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前行。
我的个人成就离不开《中国教师报》文章的引导,也得益于《中国教师报》推出的系列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为我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无论“创课进校园”活动的现场,还是“课改风向标”的年度论坛,我都会被主持人拿话筒“逼上”前台做即兴发言,还经常在会后撰写参会感言。正是这些实践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提炼课改经验,推进课堂改革。2023年,我有幸被评为徐州市“带头优师”,2024年,我顺利评上副高级职称——这些成就都源于读报、学报、用报的学习收获。
作为《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我深感这份报纸对我个人成长和课改实践的巨大帮助。公益培训是对一线教师的福利,而媒体人的牵线搭桥更是改革的重要力量。我感谢《中国教师报》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记者和编辑,我将他们视为我的“媒人”——这些“媒人”手牵课改的红线,这根红线连接了我与全国各地课改追梦人的纽带,让我们因课改相逢相识,共同追求教育理想和教育信仰。展望未来,我期待与《中国教师报》继续携手前行,共同推动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传播。有着共同教育理想和信仰的我们,定能在课改的道路上不懈奔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来源:百科剖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