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肾衰竭死亡的人越来越多,背后“元凶”找到了?听医生道出答案

摘要:近些年来,肾衰竭的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尤其在我国,这种疾病的增长趋势令人担忧。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肾脏疾病的高危状态,直到身体亮起“红灯”,才发现已是不可挽回的晚期阶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近些年来,肾衰竭的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尤其在我国,这种疾病的增长趋势令人担忧。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肾脏疾病的高危状态,直到身体亮起“红灯”,才发现已是不可挽回的晚期阶段。

是什么让这样一场“沉默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健康?背后隐藏的“元凶”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医生,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拨开迷雾,带你直面事实。

几年前,我接诊了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他是一名公司高管,因长期熬夜、压力过大导致血压长期偏高。起初他只是觉得疲惫、乏力,以为是工作劳累的缘故,但在体检中被发现尿蛋白异常。

医生建议他进一步检查,他却没有放在心上。两年后,他因为恶心呕吐、身体水肿而再次就医,这一次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已经进入晚期,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这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数以万计肾病患者的缩影。肾脏疾病的隐匿性和危害性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肾衰竭: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状态。根据病程的不同,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通常由药物中毒、感染、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发病迅速,但如果及时治疗,肾功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

慢性肾衰竭则是长期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的结果,病程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进入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便需要长期透析或肾移植。

隐藏的“元凶”与传播途径

肾衰竭并不是一种传染病,但其“元凶”却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高血压、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常见的两大危险因素。

我国有超过1.3亿的高血压患者,近1.2亿的糖尿病患者,这两类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慢性肾病的高危状态。此外,长期滥用止痛药、减肥药或保健品,也可能损害肾脏。

肾衰竭的症状与识别方法

早期的慢性肾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 乏力、疲劳: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 浮肿:尤其是下肢、眼睑部位的水肿。

· 尿量异常:尿量减少或夜尿增多,尿液可能出现泡沫(提示尿蛋白增多)。

· 高血压: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

· 恶心呕吐:体内毒素无法排出,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和肾脏超声等评估。

治疗与康复的注意事项

肾衰竭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对于急性肾衰竭,关键在于去除病因,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目标则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并发症。常见治疗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使用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糖药、纠正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 透析治疗: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用于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

·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受供体资源限制。

康复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饮食中的盐分、蛋白质和钾摄入,避免劳累和感染,定期复查肾功能。

疾病预防与健康维护

预防肾衰竭的关键是从源头阻断病因。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血压在120/80 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2.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服用止痛药或肾毒性药物。

3.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蛋白饮食。

4. 多喝水: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的水摄入量,有助于肾脏代谢废物的排出。

5.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

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医学界在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用于糖尿病治疗,还能显著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

此外,人工肾脏和3D打印肾脏的研究也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传统透析相比,这些新技术可能在未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用技巧与健康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点可以帮助肾病患者及其家人更好地应对疾病:

1. 急救方法:如果患者突发意识模糊或抽搐,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将患者侧卧,避免窒息。

2. 家庭护理:为患者准备低盐、低蛋白饮食,关注体重变化,监测血压和尿量。

3. 心理支持:肾病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情绪,家人应多给予关怀和鼓励。

肾衰竭并非不可预防,也并非无法控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是保护肾脏的最佳策略。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肾脏健康,远离肾衰竭的威胁。

信息来源

1. 《中国肾脏疾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2. 《柳叶刀》2023年全球肾脏疾病研究报告

3. 《慢性肾病与糖尿病管理进展》,中华医学会肾病分会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护理科普驿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