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用等于自杀?海飞丝清扬被污名化,伪科学背后的小把戏曝光!

360影视 2025-01-05 20:52 3

摘要:某博主在视频中愤怒控诉海飞丝、飘柔等20多种大牌洗发水竟被检测出有毒。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恐慌情绪蔓延。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紫光灯一开,消费者的天塌了!

1月2日,一场关于洗发水的科普风暴,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某博主在视频中愤怒控诉海飞丝、飘柔等20多种大牌洗发水竟被检测出有毒。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恐慌情绪蔓延。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博主口中的科学测评又真的靠谱吗?

网络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管是好的坏的只要切中流量密码,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爆炸性的传播效应。

20多种大牌洗发水都被测出有毒,荧光剂能致癌之类林林总总的传言,这两天传遍了互联网世界的各个角落。

起因就社交媒体上一则揭露大牌洗发水含有毒物质的视频,某测评博主手持紫光灯,对市面上的海飞丝、飘柔、清扬、欧莱雅等超过20种大牌洗发水进行了测评。

视频中博主用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几乎所有样本都出现了荧光反应,谁能想到这么多洗发水里有荧光剂?

博主在视频中连喊:“你用的可能是毒洗发水!”

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各种各样的说法开始在网络上传播,热点出现之后更多的自媒体博主开始进行流量创作,整个网络风声鹤唳,人人对于洗发水避之不及。

随着视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陷入了恐慌,更有人跟风诋毁那些出现荧光反应的品牌。

可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视频里的紫光灯照一照,毒洗发水全现形的测评方式真的科学吗?

广东省日化商会会长余雪玲指出:荧光反应不等于有荧光剂,简单使用紫外线灯照射的测评方式并不科学。

荧光剂本质上属于一种无色的荧光类染料,国家对其应用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规范。

在《染料名词术语》这一技术标准中,明确界定了荧光剂的具体要求和概念。

荧光增白剂的功能在于当它接触到紫外光时,能释放出蓝光或紫光,这些光线与物质表面泛出的黄光在光学上形成互补,从而达到增白的作用。

换句话说,荧光增白剂通过光学补色的原理,使白色或浅色物品看起来更加鲜亮。

从科学角度分析,荧光反应仅仅是一种光学现象,不仅仅荧光剂,部分植物提取物、矿物质、金属离子以及维生素B2等,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都会出现荧光反应。

因此单凭紫光灯照射后产生荧光,就武断地判定某款洗发水有毒,这种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仅仅依赖一种光学现象来做质量判断,可能忽略了更多化学或物理层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考量多种测试手段来获得更全面的结果。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伪科学测评,引发消费者恐慌的事件了。

此前央视新闻、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类似案例,明确表示荧光增白剂致癌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自媒体博主可以用如此不严谨的方法,就能造成如此广泛的公众恐慌?是为了博流量还是内含其他目的?

相信这些天已经有不少网友在看过科普视频之后,产生了对这些洗发水的抵触心理了吧?

可为什么博主测试的视频只针对海飞丝飘柔这一些大牌洗发水?这里面还真的隐藏了一些小众品牌的小心机。

某些小众品牌为了推销自家产品,不惜通过伪科学测评的方式抹黑竞争对手,这些品牌往往会通过自媒体发布一些看似科学的实验视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轰动效应。

对于这些小品牌来讲,只要达到抹黑友商的目的就可以了,完全不在乎视频中是否漏洞百出,完全经不起推敲。

某社交平台博主,就在多条视频中对比了大牌洗发水和自家产品的荧光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一些知名品牌的洗发水出现了荧光反应,而他们推广的产品却没有这种现象。视频中的解说频繁使用诸如"有毒"、"可怕"、"吓人"等词汇,显然是在刻意营造一种让观众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气氛。

但仔细看看就能发现,该视频发布者的个人资料页面,附有一个链接,点击直接就跳转到某洗发水的店铺。

在品牌方的主页上,几乎全是关于他们产品的大量推广链接。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来,这类评测视频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商业动机。

现在很多自媒体进行伪科学测评,有的为了博眼球,有的为了销售自家产品,可归根结底这里面都有利益链条的存在。

广东省日化商会会长余雪玲表示,这种行为极易误导公众,滋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在这些伪科学测评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品牌方为了市场份额,不惜违背商业道德,利用不正当手段抹黑竞争对手。

这种方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可恨的是这种营销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对消费者进行了误导,甚至对某一些科学理念产生了错误认知。

流量背后的假象

洗发水行业只不过是这些年伪科学营销的其中之一罢了,就连汽车圈儿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毕竟这年头,博主们为博眼球什么招都能使出来。

前不久,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兴冲冲地发布了一条名为《当小米SU7撞上一辆极氪007》的对撞测试视频。

听起来挺专业,视频的内容也挺劲爆,两款国产新能源车对撞,观众们也被视频开头撩拨的激情满满,想看看谁更耐撞。

结果视频里小米SU7惨不忍睹,不但小电瓶直接断电,导致安全气囊弹不开,车门也卡住打不开了。

看到这儿,弹幕和评论区瞬间炸锅,网友们纷纷质疑:小米SU7就这质量?太让人失望了吧!

博主还在视频里满脸严肃地说:这车门撞完就打不开了,小电瓶也直接罢工,安全气囊根本就没弹出来。

这得亏是在测试,如果是开车遇到这种情况,人不就活活被困死在里边了吗。

一番话就像在油锅里撒了把盐,瞬间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恐慌,视频播放量是嗖嗖地上涨,博主的账号粉丝也猛增,可事情很快来了个大反转。

听闻消息的小米汽车坐不住了,迅速发布声明:经过我们调查,视频中的测试非常不严谨、不完整、不科学。

小电瓶断电是因为碰撞前,电瓶插头被人为拔掉了

至于车门打不开?博主根本就没正确操作车内应急开门的机构。

我们每辆车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碰撞测试,不存在这些问题。

好在小米汽车是一堆技术牛出身,车中有一个备用电源,相当于是车辆的黑匣子能在小电池断电后依然独立工作,随着小米汽车公布自家汽车的一系列技术参数,才总算平息了网上的恐慌。

博主也赶忙发布了一条道歉视频,表示操作确实有不严谨的地方,拔掉了电瓶插头,也忽略了车内应急开门的步骤,给观众和小米汽车带来了困扰,实在不好意思。

可这一句轻飘飘的不好意思,就能弥补之前造成的恐慌和影响吗?

回头再来看这些时间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流量至上!

为了流量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不论是拔掉电瓶插头制造车祸假象的汽车博主,还是手持紫光灯宣称洗发水有毒的美妆测评博主,本质上都是在通过虚假、夸大甚至恶意抹黑的方式,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博取眼球和流量。

流量经济也催生了一种“快消费”思维,信息的真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快速吸引注意力,这种模式像快餐一样,尝一口刺激无比,但吃多了只会伤胃。

而且这些恶意操作的背后,无一例外都是利益的驱动。

就像某些小众品牌洗发水一样靠抹黑对手来抬高自己,或许短期内能吸引一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可消费者一旦觉醒,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市场的抛弃。

结尾

或许每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都有同样的遗憾,难道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只能被一个个的虚假信息控制在信息茧房里吗?

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面对伪科学测评和虚假流量的双重夹击,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虽然海量的信息和各种测评视频中一定会有虚假信息的存在,但也要看到大部分自媒体作者和博主还是真心实意在做内容。

我国互联网和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给了无数人自由表达的平台,但自由不应该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多长个心眼,看到惊人的结论时别急着下单或恐慌,先多问一句:这科学吗?

而且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轻易相信未经权威认证的测评结果。

而且我国正规品牌和产品在安全性上都有着严格的监管和标准,消费者更应该相信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而不是道听途说。

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博主们,也应该对内容负责,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和利益,而忽视了基本的社会责任。

希望无论是洗发水行业的伪科学测评还是汽车圈的拔电门事件,都能给大家提个醒:在流量和利益面前,我们不应放弃对真相和科学的追求。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让科学真实的信息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这样我们的互联网世界才能更清澈透明,消费者也不用再天天担心自己被毒害。

信息来源:

洗发水测评局中局:海飞丝飘柔等20种大牌竟被指有毒,杂牌用伪科学抹黑同行 蓝鲸财经 2025-01-02

知名洗发水集体“塌房”?“伪科学”测评失去了营销底线 红网 2025-01-02

虚构剧本只为牟取私利?流量至上观念不应玷污网络环境 红网 2024-12-18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