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诊中,我常常遇到一些年过六旬的男性,他们神情忧虑地问我:“医生,我最近总觉得没劲儿,连以前喜欢的钓鱼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眠也不好,身体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门诊中,我常常遇到一些年过六旬的男性,他们神情忧虑地问我:“医生,我最近总觉得没劲儿,连以前喜欢的钓鱼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眠也不好,身体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还有人开门见山地问:“我是不是该补点雄激素了?”我理解他们的焦虑,毕竟“雄激素”这个词对于男性来说,就像是一面旗帜,关系着活力、力量和自信。而补充雄激素这件事,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60岁以后,如何科学看待雄激素的变化?以及补充雄激素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安全又有效?
雄激素,尤其是睾酮,确实是男性身体的一大“宝藏”。它影响肌肉、骨骼、性功能,还对情绪、记忆和心血管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雄激素水平充足,很多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身体强健。而过了30岁,雄激素水平每年以1%-2%的速度下降,到了60岁,很多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可能已经只剩巅峰期的一半甚至更少。
但雄激素的减少并不一定等同于疾病。雄激素下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就像头发会变白,皮肤会松弛一样。
问题在于,当雄激素下降得过快或过多,身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疲劳、肌肉减少、骨质疏松、性欲减退,甚至情绪低落、抑郁等。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男性部分性腺功能减退(PADAM)”。
而并不是所有出现这些症状的男性都需要补充雄激素。盲目补充无益,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在我的门诊中,有不少患者误以为补充雄激素就是“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大的误区。
雄激素并非万能,对于健康的男性来说,强行补充反而可能导致前列腺增生甚至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还可能引发红细胞增多、血栓、心血管事件等危险。
举个例子,有一位55岁的患者,听说雄激素能“增强体力”,便私自从国外购买雄激素药物服用。
结果不到半年,他的血液黏稠度大大增加,导致一次严重的心肌梗死,差点丢了性命。补充雄激素绝不是想补就补的,需要严格的医学评估和监测。
很多男性一感到身体疲惫,就会想到雄激素不足。而事实上,60岁以后的疲惫感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
· 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体能和精神状态。
· 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白天乏力、精神不振。
· 心理因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变化、孤独感、情绪低落等也可能让人感觉“没劲儿”。
· 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D、锌等营养素不足,会加速肌肉流失和疲劳感。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精力不济,不要一味归因于“雄激素不足”,而是应该先去医院全面检查,找到真正的原因。
1. 先明确诊断,再谈补充
补充雄激素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雄激素缺乏。这需要通过专业的血液检测来评估睾酮水平。
一般来说,清晨空腹时测量总睾酮水平是最准确的,如果总睾酮低于10.4 nmol/L,同时伴有典型症状(如性欲下降、抑郁、疲劳等),才可能考虑雄激素补充治疗。
但即便如此,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决定。
2. 适度运动:自然提升雄激素的法宝
很多人不知道,雄激素其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来提升,而运动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力量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能够显著刺激睾酮分泌。
有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4次的力量训练(如哑铃、杠铃深蹲等),能维持肌肉量,还能有效提升雄激素水平。运动的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饮食对雄激素的影响往往被忽视。高糖、高脂饮食是雄激素的“杀手”,长期摄入会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从而抑制睾酮分泌。
某些营养素(如锌、维生素D、镁等)与雄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建议适量多吃以下食物:
· 富含锌的食物:如海鲜(尤其是牡蛎)、瘦肉、坚果。
·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鸡蛋、强化牛奶。
· 优质蛋白质:如鱼类、鸡胸肉、豆类。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保护雄激素的基本措施。
60岁以后,很多男性开始发福,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明显。而过多的内脏脂肪会降低雄激素水平,还会让雌激素占上风,进一步抑制睾酮分泌。
研究表明,将体脂率控制在20%-25%以内,有助于维持雄激素的正常分泌。想要减脂,不妨从调整饮食和增加有氧运动开始,循序渐进,不要追求短期的快速减肥。
压力是雄激素的“隐形杀手”。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的过量分泌会抑制睾酮的生成。
对于60岁以上的男性来说,学会管理情绪、调整心态尤为重要。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太极、冥想、园艺等,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补充雄激素,不是单纯靠药物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管理。
不要盲目迷信“补充雄激素能返老还童”的神话,也不要轻视雄激素下降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记住:雄激素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科学和耐心,而不是一时冲动。
信息来源:
· 《国际男性健康杂志》
· 《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
· 世界卫生组织(WHO)男性健康报告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