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但小编想通过这个小专栏,让大家尽可能了解那些中医的前辈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前辈是
导读: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但小编想通过这个小专栏,让大家尽可能了解那些中医的前辈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前辈是我们的阶梯,我们是后辈的阶梯,如此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编辑/居业)
宋爱人
著名中医学家,伤寒温病学学术泰斗,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
宋爱人,原名鼎基,一名翼,号翼庐,公元1897年农历九月初二诞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的一个中医世家。
曾祖父秋江先生以内外科见长,祖父梓荫先生擅于内科,传及其父寅伯先生则始攻儿科,诊务也更趋兴旺发达。同里乃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五湖环抱,河道纵横,素有“水镇桥乡”之称,因此,当时病家延医就诊往往取道水路。宋氏诊所倚水傍街,设在古镇的繁华地段。
在儿时,爱人所见者多为繁忙的家庭诊务景象,天还未亮,就能听到病家赶诊的欸乃橹声,在绰约的灯影里,一只只乌篷船鱼贯而人,停泊在诊所门前的河道里,天亮后,商贩云集,吆喝着向病儿兜售各种食品和玩具,父辈们也随之而忙碌起来。
宋先生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入小学,14岁上初中,初中毕业后留当地的二铭学校担任书法、国画教师。18岁立志于医,随父学习,孜孜不倦凡五载,期间博闻强识,好学敏求,每有所得,辄奋笔记述,即便夜半亦必披衣而起,由此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
同里镇毗邻苏州城,水路相距仅三十余里。当时苏州城里有两大名医,一为中医顾允若,一为西医范补程,爱人久仰其名,欲中西医并举,拜二位为师。
爱人在友人的引荐下,首先拜谒了范先生,范先生说,西医的学习必须通过医学院校,至今没有师徒相授的惯例,因此未被接受。尔后,又拜谒了顾允若先生,顾先生见爱人温文尔雅,仪表超凡,医学功底扎实,欣然收其为徒。顾氏为苏州七子山世医,清道、咸间名医顾德昌为顾允若之曾祖父,顾德华为其太姑母。1920年春,宋先生赴苏州富郎中巷顾允若诊所学习中医内科。
爱人白天随师潜心侍诊,夜晚则精研医经,焚膏继晷,寒暑不辍。上迨岐黄《素》《灵》,继以仲景之书,而于伤寒、温热尤感兴趣。自获日本人丹波氏《伤寒辑要》和《金匮辑要》二书,始得进修阶梯;更从喻嘉言、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俞根初、张锡纯等诸家论著,逐一研读,方将伤寒与温热融汇贯通,熔冶于一炉。
宋先生读书不专一家,亦不作前人抄书吏,而喜于每一段落处,作精简的评述。1925年春,宋先生尽得顾氏薪传,返还故里开业,始有医名。
1928年,顾允若先生年迈体弱,诊务和授徒甚难顾及,油然忆起了自己的爱徒,便急召宋先生赴姑苏协助诊务和授徒。宋先生在顾氏诊所担任小号,小号者与其师的大号相对,犹今之普通门诊,大号则如专家门诊。担任小号八年,宋先生治愈了沉疴重症多例,医名随之鹊起。
苏州光福邓尉山圣寿寺忠恕禅师,自夏秋以来寒热屡作,多方延医不见好转,淹缠已逾三月,黎明时分,骤然便下黑物,如酱如漆,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生命危殆,诸医束手。宋先生应邀赴诊,观其舌质焦紫光滑而又苔垢不净,证属伏暑坏证,拟甘酸以补肝安魂,咸温以益肾固脱,投药一剂而体温回复,调理一周而形神两全,见者无不叹服。
爱人诊治疾病,观察细心,思考缜密,辨证严谨,用药精审,且能把每次临证过程整理成详尽的医案。其医案用小楷眷写在宣纸尺笺上,一诊二诊明晰,理法方药俱全,所附按语更是精辟深邃、贯通百家,常洋洋洒洒千百言。
宋先生的书法亦备可推崇,其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对古人揣摩极深而又能不为之束缚,深得刘埔《清爱堂墨刻》之精髓,因此,览其医案又成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享受。至于授徒,宋先生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要求学生每周侍诊后交一篇临诊心得,这样既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业的长进,以便因材施教,补其不足,同时也在不经意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这一点甚得顾师嘉许。
1936年春,宋先生告别恩师,在苏州盐桥对面的干将坊另立诊所,不但医务日益发达,而且从医者也有多人。
翌年7月,宋氏诊所即遭侵华日寇轰炸,家具书籍无一幸存,宋先生只好返乡避难。一年后,重赴苏州,于观前街恒山堂药店再辟诊所,直至1950年夏才将诊所迁入颜家巷12号宅内。此时的宋先生已名噪遐迩,其医名不仅遍播苏沪一带,即使浙北杭州、嘉兴、湖州地区亦多有远道求治者,每日应诊人数不下数十起,真可谓车马络绎,病客盈门。
先生之待病人,步孙思邈之遗风,效郭玉之懿范,尤其对贫病者,总能寄予莫大同情,尝有施诊送药,甚至佐以柴米者。爱人及门弟子众多,先后达20人,陈树人、徐遐年、方万信、张士一、顾德元、郭嘉人、刘扬杰等学成后多成一方名医。
临证有暇,先生喜与弟子们问难答疑,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善于总结、勤于著述是宋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医径读本》《春温伏暑合刊》《马氏临床学铨证》《顾庭纲医案选按》《伤寒论脉学串解》《历代名医伤寒医案选》《翼庐医案》等皆为先生的代表著作,在《医界春秋》《光华医学杂志》《国医公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则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先生的智慧之光。
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中医界的普遍认同,曾被举荐为中央国医馆理事、重修南阳医圣祠董事;当时江浙沪的医界名流,如陈焕云、顾福如、曹炳章、裘吉生、张赞臣、丁济万、陈存仁、钱今阳、吴克潜、沙亦恕、黄星楼、王慎轩、叶橘泉辈,深慕宋先生的才学,与其惺惺相惜,交往甚密;就连远在扶桑的日本帝国大学教师引地兴五郎博士,也专程赴苏拜会宋先生,共同探讨中西医学之汇通。
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宋先生诊治外感时病的学术思想渐臻成熟。
宋先生认为,外感时病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变生旦夕,且病邪有隐伏,病情有真假,因此,为确保诊治准确,第一要见微知变:时病传变虽快,多有一定的迹象可循,如能细心观察,不难探测隐微,做到法随病转,及时处理,防患未然。第二要辨析真假:“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往往阴有此证,阳亦有此证,辨之不清,姜附硝黄皆足以杀人于顷刻之间”,所以必须四诊合参,推详再三,才能不为假象所惑。
对于外感时病的辨证论治,宋先生认为,当以仲景《伤寒论》学说和温病学说融会而贯通之,力排门户之见,反对派系之争。在辨证方面,“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而以“六经”为纲;在治疗方面,经方与时方化裁应用,而以时方为主。只有汲其精华,才能两存不废。
在六经证治中,宋先生明确指出,三阳经病吃重在阳明,三阴经病吃重在少阴,邪正交争、生死存亡多系于此。阳明病非但临床多见,且为疾病进退传变的关键,他说:“此处一溃,则三阴防御尽撤。”从而转成三阴经危重病证。
对于少阴病的重要性,他说:“伤寒温病之死,无非亡阴亡阳二途...阴阳二气之存亡,全赖少阴肾真为依归。”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宋先生在临床治疗中,总能紧抓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证候,通过审慎处理阳明、少阴二证,而屡建力挽狂澜、起死回生之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贯彻中医政策,使饱受国民党政府废止中医之苦的宋先生如沐春风。遥想当年,宋先生为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生存和发展,与医界同仁结成“医钟社”,以“责任在我”的精神,奔走呼吁,激扬文字。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1955年,江苏省成立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之前身),省卫生厅邀集八方名医,充实师资。宋先生怀着对党的中医事业的无比热忱,欣然受聘。两年后,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出任南京中医学院首任伤寒温病教研组组长,勤奋淬励,诲人不倦,深受师生们的尊敬。执教期间,先生亲自编撰了《伤寒论讲义》,并在董建华、孟澍江、宋立人等的协助下,主持编写了《伤寒论释义》《新编温病学〉等教材,为新中国伤寒论和温病学的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中医高等院校首批师资的培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时届晚年,爱人以调理杂病著称,其论治肺痨、臌胀、中风等病,每有独到之处。其立法也,注重脾、肾;其用药也,追求轻、灵。宋先生认为,五脏六腑的生机,无不依赖先后二天;反之,脏腑病变久治不愈,亦大多发展到脾肾二脏。由此可见,调理脾肾乃葆命祛疾的法宝。
先生治脾有补中、升发和温运三法,并说:“只重补脾,不知调中,非其治也。”所谓调中,是指兼气滞者,参辛香以行气;兼湿困者,参芳化以醒脾;兼水停者,参淡渗以行水。先生治肾则强调消息于阴阳之间,补阳之中需兼养阴,益阴之时需顾阳气,务使阴平阳秘而无偏弊。
公元1963年1月18日,宋先生因罹胃癌与世长辞,享年66岁,班耗传来,杏林震悲。《江苏中医》杂志编辑徐湘亭先生的悼词深切凄怆,客观地评价了宋先生光辉灿烂的一生。其词曰:
长江之水,清而渊兮;石头古城,危而坚兮;先生之德,醇且全兮。朝乾夕惕,矢志匪懈,惟医是研兮。步仲圣之遗踪兮,得伤寒之薪传;恒默默以冥思兮,且兀兀以穷年。兰室自获真言兮,杏园争看百花妍;壶中岁月真隐久,姑苏台畔别有天。忆自卜居金陵兮,专心教学治医篇;邀贵①生徒七十子,普沾时雨兮如登仙。晚岁婴病耳失聪,龙蟠里②中好龙眠;八载辛勤兮启后学,百世著述兮留砚田。我来省垣兮闻馨咳,与德为邻兮接芳筵;促膝夜话兮不知倦,时作蝇头兮理简编。先生之德诚可风,先生之志老弥坚;养生本属医家事,沉疴难挽兮恨绵绵。吁嗟乎,天不憗遗兮去翩然,羌笛肠断兮更可怜;夺我矩矱兮堪一恸,复痛医林兮失先贤。名山固有千秋业,轩岐绪光谁负肩?眼看箕裘兮绍遗志,江水长流兮草芊芊。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宋爱人先生之哲嗣名立人,早年承继家学,通晓温病伤寒,后又深研中医药文献,文字华茂,著作等身,为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文献学家,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所培养的博士生有鞠兴荣、张敏、虞舜、吴承艳、赵国平、钱小奇。由宋立人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华本草》更是一部划时代、立丰碑、集大成的本草巨著,全书34卷,2200万字,载药 8980味,引用古今文献一万余种,被誉为当代的《本草纲目》。宋氏家学的兴旺,实乃祖国传统医学之幸,其对中医学的贡献必将彪炳史册。
来源:悬壶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