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心律失常诊治工匠创新工作室:为“短路”心脏戴上“市一珊瑚串”

360影视 2025-01-24 10:25 1

摘要:莫名心慌,脉搏不齐,每分钟心跳速度150下左右……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很可能是房颤导致的。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临床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我国房颤患者有约两千万人,能得到消融手术救治的只有10余万人。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

摘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心律失常诊治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千锤百炼的技艺妙手回春,增进百姓的健康福祉。

莫名心慌,脉搏不齐,每分钟心跳速度150下左右……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很可能是房颤导致的。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临床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我国房颤患者有约两千万人,能得到消融手术救治的只有10余万人。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少稳带领2023年度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以千锤百炼的技艺妙手回春,为一颗颗“短路”的心脏戴上“市一珊瑚串”,使它们及时修复、得以重生。

带领团队闯出一片天

心脏是重要的泵器官,是人体运行的“发动机”,每一次心脏收缩由一个电活动触发,正常心律为窦性,每一次心脏泵血由一次窦性心律触发和引领。如果心脏的电活动出现了问题,那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而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中国是房颤患病大国,相对于欧洲80%以上的房颤患者已得到规范化治疗,国内老百姓对房颤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高,规范治疗的比例则更低。刘少稳深知这点,为此,他在欧洲求学后,将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回国,作为核心专家,2006年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房颤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房颤诊治指南,为推动我国房颤规范化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刘少稳担下了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术的重担。“可以说,当时全国前100例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中,一半以上出自刘主任之手。”说起他的成绩,工作室团队成员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事实上,对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是一线推荐治疗方法,对于房颤合并心衰者也是如此。在导管消融治疗中,术者需要将一根细的导管放入血管内,到达心脏病灶位置,围绕病灶部位,发送射频电流或其他能量进行消融,阻断异常电波的传播路径。“从影像上来看,这就像是为心脏戴上一串红色珊瑚手串。而消融导管的部位、连续性、稳定性和透壁性等量化消融参数,决定了‘珊瑚串’的成色,也是房颤导管消融更有效、更安全的基础。”团队成员介绍道。刘少稳参与了国内房颤导管消融领域的每个共识、规范和行业标准等的编写,为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少稳带领团队在导管消融领域闯出一片天:“我们每年,包括起搏、支架在内的心脏介入手术量达10000余台,心律失常消融术2000余台,其中增加的几乎全是复杂心律失常消融。”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了一支“青年军”:许多优秀的青年医生都成为医院的一线主力或派出到国外学习。谈及他们,他的眼中焕发神采。

对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松文来说,刘少稳是他亦师亦父的长辈。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导管消融手术的基本功——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刘少稳要求他在连续10次一针见血地完成更为基础的股静脉穿刺后,才能触碰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果中间有一次不是一针见血,那就要重新计数。正因为这般严格的要求,才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熟、独立的心内科术者。据统计,在全国能独立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约500名医师中,一半以上都是刘少稳带出来的徒弟,或受益于他的技术帮带。“很多同行都夸赞,一看年轻术者完成的房颤消融手术,就知道是我团队出品的‘市一的珊瑚串’。”他笑着说道。

预防房颤于未然

作为“隐匿”的心脏疾病,房颤是100余年前心电图问世后最早被诊断出的心脏疾病,但直至今天,房颤治疗在我国仍存在很大空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房颤导致的卒中和心衰的危害,并不为人所认知。

在房颤的全周期管理中,预防房颤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最有效方法为抗凝药物的应用。过去10余年间,房颤抗凝治疗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和进步,刘少稳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为房颤的抗凝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支撑。2010年,团队曾在青浦开展一次调查,结果在老年人免费体检筛查出的104名房颤患者中,只有一名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随着团队在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宣教,以及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后,在2016年松江近四万名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团队又筛查出800余名房颤患者,其中抗凝药物的使用率达到5.9%,而在2020年这一数据增长为30%。在国内大医院门诊和住院房颤患者中,抗凝药物的使用率则更高,以市一医院为例,院内房颤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率近几年达到了与欧洲几乎相同的水平。

与此同时,工作室团队针对新型抗凝药物进行临床研究,推动临床实践的优化。“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新型抗凝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利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工作室成员进一步介绍道,他们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从传统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转向更为高效且安全性更好的药物,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此同时,多个临床研究提示,阿司匹林没有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作用,因此被明确排除在房颤抗凝治疗之外。

除了临床研究、日常宣教预防外,刘少稳心律失常诊治工匠创新工作室还每年举办心律失常高端专家沙龙,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房颤诊疗领域的疑难杂症,以提升心律失常诊疗的认知与水平,赶超国际水准。

前沿技术推动临床进步

2024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刘少稳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全国首批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这例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了优质领先的治疗技术,为医院在房颤疾病领域的高质化和精准化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彰显了医院始终以创新突破为引擎,引领房颤诊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承诺。

与传统导管消融手术相比,新型射频消融导管在压力监测的基础上配置了6个温度感受器,提升了温度感知灵敏度,同时通过实时温度反馈智能自适应调节功率和盐水灌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术者更安心地接受高效消融。作为全新消融技术的率先使用者之一,工作室成员周根青医师表示:“术中能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贴靠组织的实际温度,辅助判断了头端贴靠的方式。”

事实上,这并非团队第一次尝试高新技术的介入。在2020年刘少稳心律失常诊治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后,团队成员先后开展了10余项全新技术:包括全国首例应用DECANAV®标测导管治疗心外膜室速、上海首例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介导下的房颤冷冻消融术、上海首例经冠脉静脉系统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多项脉冲场消融的临床研究等,为心律失常诊治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还注重心律失常诊治器械的改进和研发,申请了10余项专利。房颤消融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研究已完成,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左心耳封堵机器人已完成样机制作和首批动物试验,改进和再次动物试验后,将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了全球首款可单手操作的可控弯鞘管,目前已完成3轮样品优化等等。”谈及未来,刘少稳满怀信心。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面对万千房颤患者亟待满足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刘少稳心律失常诊治工匠创新工作室将在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上持续研究和探索,将更多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升房颤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增进百姓的健康福祉。

来源:劳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