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奔波一年的人们会聚在一起,走亲访友、把酒言欢,尽情享受阖家团圆的幸福与欢愉;八天长假,平日里难得空闲的人们不免携亲带友,趁着冬日暖阳外出游玩,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奔波一年的人们会聚在一起,走亲访友、把酒言欢,尽情享受阖家团圆的幸福与欢愉;八天长假,平日里难得空闲的人们不免携亲带友,趁着冬日暖阳外出游玩,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
然而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欢庆之余同样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问题,避免被突然而至的各种疾病“击倒”。春节来临,记者分别采访了多个医疗机构的专家,为广大市民送上“健康锦囊”,助力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药剂科医生
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
假期聚餐,难免来上几杯小酒,但要郑重提醒大家: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刘克勤介绍,部分药物会与酒精产生相互作用。甲硫四氮唑能阻断人体酒精代谢过程,导致乙醛蓄积,出现中毒反应(叫双硫仑反应),一般在饮酒后的15分钟至30分钟发生。双硫仑反应临床可表现为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更有胸痛、心梗、呼吸困难、休克等,甚至威胁生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药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跟甲硫四氮唑特别相似,它们遇酒或者酒精制品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常见药物如头孢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降糖类药物等。比如——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拉啶、拉氧头孢等;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其他:比如降糖药物格列美脲、二甲双胍以及其他一些药物如呋喃唑酮,酮康唑、氯霉素等。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前后7天内尽量避免饮酒,包括食用任何含乙醇的饮料、食品、药品,如白酒、果酒、黄酒、啤酒、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醪糟、酒酿类食品等。
●运动医学科医生
外出旅行千万要量力
平日里难得放松,春节长假期间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市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郑雪君提醒:紧凑的行程也要量力而行,否则会损伤膝关节,患上滑膜炎。
滑膜炎是指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所以滑膜炎以膝关节较为多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关节腔积液、活动受限等。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关节正常活动,并造成关节的破坏甚至病废。滑膜炎没有年龄的限制,它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
此外,持续性过度行走还可能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伤及足底筋膜。
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膝关节疼痛、肿胀,部分患者可感觉到“自己的膝盖时有卡住动不了”或走路、上下楼时弹响。
伤及足底筋膜:长时间的站立、行走会持续性牵扯足底筋膜,容易伤及足底跖筋膜并引发跖骨骨刺。
所以无论出行旅游或运动锻炼,都需量力而行,要选择合脚、舒适、透气的运动鞋,减少足底筋膜的损伤。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走6000—7000步就差不多了,对于年轻人来说,每天走路在12000步较为适宜。
●呼吸科医生
流感防治抓好“黄金48小时”
每年冬春季节都是流感病毒的活跃期,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科(五病区)主任武栋提醒,流感的防治要抓好“黄金48小时”,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重症倾向,一定尽快、及时就医。
武栋说,不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休息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在患病期间需要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病毒。患者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这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要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有助于缓解喉咙疼痛,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适当打开窗户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这对缓解呼吸道症状有帮助。对于流感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初几天,由于传染性强,应尽量避免外出,减少与他人接触,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果超过38.5℃,可以服用退烧药(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降低体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确诊流感,在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最佳,常用的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和病情较重的患者,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尤为重要。另外有一种抗流感新药——玛巴洛沙韦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12岁及以上)的甲型和乙型流感。它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来减轻流感症状。一般建议在感染流感后的48小时内开始治疗。成年人和儿童(12岁及以上)通常只需一次口服一片即可。
●泌尿科医生
出行期间避免长时间憋尿
假期出行,有些人会经历憋尿的尴尬情况。据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主任苗文隆介绍,一再挑战膀胱的“底线”会产生非常多的危害。
据介绍,通常成人的膀胱容量平均为350—500毫升,一般储尿达到250毫升时就会有尿意,储尿超过500毫升的时候,膀胱壁就可能因为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如果长时间憋尿让膀胱一直保持胀满的状态,会损伤膀胱神经和肌肉,导致收缩能力下降,膀胱功能不稳定,出现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尿痛和尿不尽感等症状;同时损伤膀胱粘膜等防御屏障,容易引起有菌性和无菌性膀胱炎。长时间憋尿后,膀胱内压力过高,尿液会逆流至肾脏出现肾脏积水,细菌也会随着逆流的尿液进入肾脏,导致肾盂肾炎等。
为避免上述情况,建议出门前上厕所,途中少喝水;吃点东西再喝水,食物会像海绵一样吸附住水,延长排出时间;特殊人群甚至可以准备尿不湿加以应对。
●睡眠科医生
补觉也要适度为妙
春节假期,不少人选择出去旅游,也有很多人选择在家休息补觉。殊不知,长期熬夜会改变人体生物钟,如果补觉不当反而更影响睡眠。甚至补觉不当会进一步加重生物钟的紊乱,导致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不能指望补觉来改善睡眠不足。
市沙岭子医院专家建议,即便是假期期间,作息时间也要尽量规律,想要科学补觉,应做到:适当早睡或晚起,补觉别超1小时。如果晚上有困意,很容易入睡,可以适当早睡。即便早睡睡不着也不建议提前上床,可以改为晚点起床。不管是早睡还是晚起,增加的睡眠时间都不能太长。白天可以午睡一会儿,午睡时间不需要太长,建议下午两点之前午睡。保持规律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补觉。多给自己的睡眠多留一些时间,尽量避免熬夜。
如果想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最好做到晚饭别吃得太晚,否则可能造成血糖迅速升高,让人更容易兴奋而不容易入睡。如果实在想吃,也不要吃高糖、高碳水的食物,建议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此外要每天坚持适当运动,这样对我们的心脑血管,以及控制“三高”都有益处,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运动,因为这样会让全身都处于一个较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比如泡个热水澡、读读书等,尽量不要打游戏、刷手机等。
●脊柱外科医生
放假也别“坐”以待毙
“长时间保持固定坐姿,腰部肌肉韧带组织和椎间盘长期处于牵拉状态,导致局部疼痛,甚至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问题的出现埋下隐患。”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欣伟提示。
刘欣伟表示,很多疾病的出现都和久坐有关,例如颈椎病有可能就是长时间久坐带来的影响。很多人在久坐的过程中会保持某一些姿势,这些姿势长时间存在,有可能会导致颈椎受影响,颈椎功能受损有可能会导致颈椎病出现。因此,平时应该注意身体活动,不要长时间久坐,每隔两个小时需要活动,防止颈椎受累明显。
长时间久坐还会更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在很多人总是有久坐的行为。在久坐的情况下保持某一姿势,腰椎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受到某些不良姿势的影响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局部可能会产生疼痛感,影响正常的生活。
因此,无论是居家休闲或是旅行外出,都应避免久坐,间隔30—40分钟活动筋骨、舒展四肢,可以有效预防腰背肩颈酸痛,缓解疲劳。
●心内科医生
肆意熬夜很伤“心”
平时忙于工作,如今难得假期,很多人会出现“报复性熬夜”,长时间日夜颠倒,心脏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市第一医院心内四科主治医师郭玮提醒,即使是平时里的作息一直很正常,假期的偶尔熬夜也会很伤“心”。
郭玮介绍,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逐渐放松,对血液的需求减弱,心脏才会有机会休息。如果熬夜或没有休息好,就会影响到窦房结的正常工作,甚至出现“早搏现象”。具体来说,在我们体内有一对自主神经,一个主管兴奋、活动的交感神经,一个是主管抑制、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白天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保持人的精力充沛,夜晚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保障让人充分休息。熬夜则会打破二者的平衡,导致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问题的出现。如长期熬夜,大量的早搏会引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还会导致机体代谢的废物无法顺利排出,造成动脉管壁损伤,从而进展为冠心病。
此外,春节假期过度兴奋、应酬增多,大量的烟酒摄入都会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春节期间也应保持固定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出现节后综合征。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药物。
●消化内科医生
美食虽好切勿暴饮暴食
不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外出旅游,假期期间怎能少得了美食?市第一医院消化二科主治医师郑广茂提醒,假期间进食大量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因此美食虽好,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郑广茂介绍,如果是短时间的暴饮暴食,可引起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胃部粘膜损伤甚至呕血。长时期的暴饮暴食还可引起胃容积增大,进食量增多,引起血脂增高、肥胖、脂肪肝,甚至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高代谢综合症。所以如果已经感到饱胀,不要强迫自己再进食。避免饭后立即久坐或平卧,尤其是高脂饮食后,这可能增加胃酸反流的风险等。
特别提醒有外出旅游计划的老年人,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习惯,做到:不宜过饱。过饱会使胃肠蠕动缓慢,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兼食,多吃五谷杂粮。营养均衡,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运动可以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注意保暖,胃部旧疾的老人,注意腹部保暖,以免旧病复发。同时出发前最好带上止泻药、消炎药等药物。若出现轻微腹泻,可服用止泻药。若病情严重,如伴有发烧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眼外伤科医生
细节入手避免眼外伤
“位于我们的面部最前方的眼睛,既是我们的视觉器官,也是一个非常娇贵的器官,一旦遭遇意外,便首当其冲会受到伤害。”市第四医院眼外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吴群表示,每年春节,医院急诊接诊的眼外伤的患者不在少数。提醒大家一定要从日常细节入手,防范眼外伤的发生。
家庭聚会要小心。春节假期通常是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刻,也是意外伤害高发期。家长在聚会期间,不要忽视对孩子的看护。避免孩子在玩耍时发生摔倒、碰撞等事故,特别是家里有易碎物品或者尖锐物品时,要注意远离孩子。此外,家长应避免让孩子接触到不适宜的玩具或物品,防止因误吞、误食或划伤眼睛造成伤害。
燃放爆竹重安全。春节期间,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近距离燃放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不要转头盯着刚刚燃放的烟花看,避免火花伤及眼睛。不要近距离观察未燃尽的烟花爆竹,避免再次燃着后炸伤。别太靠近燃放烟花爆竹现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特别提醒,一旦出现眼外伤,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处理和救治,切勿隐瞒伤情、拖延治疗,以免伤情进一步加剧,导致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眼科专家
身心放松护眼别放松
“假期是放松的时光,但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容易造成眼睛疲劳,甚至引发近视加深。”市青少年眼病防治中心主任、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医师张剑飞表示,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
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每隔20—30分钟休息眼睛一次,远望(6米以外)让眼睛适当休息5分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教导孩子端正坐姿,保持正确拿笔姿势、做到距离书本约30—40厘米(即日常所讲拿笔一寸、肚皮距离桌沿一拳、眼睛距离书本一尺)。增加户外活动:冬季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也是近视发展较快的时段,适当带孩子去公园、郊外等户外走走。适量的户外活动能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率。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尽量减少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要注意控制时间,建议每次使用不超过半小时,且避免在黑暗中使用。
此外,合理的饮食对眼睛健康也至关重要。节日期间饮食适当节制,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家长应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对眼睛的健康很有帮助。减少孩子食用过多的糖分和油腻食物,降低肥胖和近视的风险。
张剑飞特别强调,假期是家长关注孩子健康的好时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视物模糊、揉眼、异常眨眼、眯眼看东西、头痛等眼部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诊。近视的孩子趁假期有时间及时就诊、复查,调整戴镜与治疗方案,积极进行近视防控干预。患有斜视、上睑下垂等眼部疾病的孩子趁假期时间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吕利雅 屈海洋 李清龙 刘璐璐 董蕊芳 李海帆)
来源:雨过天晴驾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