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国超重及肥胖人口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有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有超过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人口跃居全球首位。
《科创板日报》2月2日讯(记者 徐红 邱思雨)“每逢佳节胖三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的“胖”友也越来越多了。
如今,我国超重及肥胖人口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有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有超过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人口跃居全球首位。
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大批企业竞相入局。仅2024年,就有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两款风靡海外的明星GLP-1类减肥药物相继在中国上市。国产企业中,除了已经获批的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等以外,其他在研的同类产品也不在少数。
肥胖不仅影响形象,还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多慢病都和肥胖密切相关;人的体重指数越大,患癌的风险就越高......
“肥胖带来的危害,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肥胖更是一种复杂疾病,需要尽早干预和治疗。”同济大学肥胖症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中心主任曲伸教授指出,并呼吁公众提高对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
▌肥胖是一类复杂疾病
“大家都知道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很重要,但为什么不说把体重控制到正常才是最好的?要知道‘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大多都是在肥胖的基础上发生的。”
“超重和肥胖还会增加对骨关节的机械负担。肥胖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导致初次及翻修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数量大幅增加。如果肥胖患者能把体重降下来,有没有可能关节置换手术其实都不需要做?”
曲伸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作为百病之源,肥胖本该被列为一种优先诊疗的疾病,但尽管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肥胖界定为疾病,时至今日人们对肥胖的认知依然普遍不足,绝大多数人仍将其视作外观问题而非慢性疾病。
“因此对于肥胖并伴有高血糖(尤其有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相关人群,我会建议先控制体重,可以药物辅助生活方式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有部分患者往往可以达到我们常说的缓解,也就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血脂、血压平稳。所以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无需急于用药,甚至终生用药。”曲伸表示。
肥胖的危害很大。但在减肥的道路上,很多人都遭遇过类似的挫折:尝试了节食、运动等无数方法,体重却始终稳如磐石,甚至还很容易反弹。
对此,他进一步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减肥之所以会这么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肥胖发病机制复杂,并且与多种因素均有关联。如果对肥胖的诊治陷入“少吃多动”这一误区,自然会面临很多困境。
事实上,肥胖不仅是病,还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因此患者不仅仅要及早用药,更要坚持长期用药。
“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很多慢性病发生的肥沃土壤,改变其生存环境,很多疾病就会知难而退,但有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需要药物的帮助,减肥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需依靠个人意志,它需要医学的帮助,尤其是儿童。”曲伸表示。
“所以最新一代的GLP-1类减重药物能够在国内上市,我是举双手欢迎。减重药物是肥胖症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现在在临床一线,我们医生不是无药可用,就是手头可用的药还不够好。”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减重药物,既能很好地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又有良好的安全特性,以及减重以外的代谢和心肾获益,为临床带来新的突破。”他说。
▌“减肥神药”国内接连上市,价格仍然是道坎
2024年,国内减重市场迎来了两款重磅产品的上市。
6月份,国家药监局(NMPA)首先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生产的诺和盈®(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的上市申请,适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达到或超过30kg/m²的成年人,或者BMI在27kg/m²至30kg/m²之间(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肥胖或超重患者,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紧接着在7月,礼来公司的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也获批上市,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初始体重指数(BMI)达到或超过28kg/m²的成年人,或者BMI达到或超过24kg/m²之间(超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等)。
在此之前,国内还有两款已经上市的GLP-1类减重药物,分别是华东医药(000963.SZ)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利鲁平)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商品名:菲塑美)。与利拉鲁肽一天打一针、贝那鲁肽一天打三针相比,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是周制剂,患者依从性相对更好。
获批之后,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分别于2024年11月、2025年1月正式开始了商业化销售。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两款产品在国内都选择了多渠道布局,除了线下的医院、零售药店,患者通过京东健康、美团买药等线上电商平台同样可以凭处方获取。
需要提醒的是,GLP-1减肥药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因此有减重需求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林卉(化名)就是一位深受肥胖困扰多年的患者,在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以后,现在已经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替尔泊肽进行减重治疗。
“之前听朋友说打(减肥)针效果挺好,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体验一下,本来想用司美格鲁肽,但医生表示替尔泊肽作用于双靶点,减肥效果比较显著,所以我就选用了替尔泊肽。”林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据悉,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目前林卉已经减重4KG左右。对此,她认为替尔泊肽效果确实不错。不过一个月接近1800元(共4针)的治疗费用,还是让她感觉“有点贵”。
最近,林卉计划将替尔泊肽的剂量从2.5mg加到5mg,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也将随之增加1000元,“剂量增加后,现在一个月的花费是2780元,真的太贵了。这个钱花下去以后,我得看看具体的减重效果,如果对比司美格鲁肽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的话,我可能考虑改用司美格鲁肽。”林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像林卉一样,对价格及治疗费用还比较敏感的减重患者并不少。甚至还有人告诉记者,自己一开始买的是减肥版的司美格鲁肽,一支不到1300元(可用4次),后来听别人建议,在线上购买了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疗效一致,但现在一个月治疗费用只需800元”。
就此,曲伸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突出,但作为减肥类药物,两者都没有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内,加上定价不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因此现在能用上这两款“减肥神药”的依然是有限的一部分患者。
▌减重药物研发火热,创新疗法依旧稀缺
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治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全球重大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与“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迅速获得了全球专家的广泛关注。
其中,“临床肥胖症”被定义为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出现疾病体征和/或症状,或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自主排便等)的能力出现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临床肥胖前期”则指的是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
曲伸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这一报告通过提供一个医学上统一的疾病诊断框架,旨在解决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引导医疗界和公众以全新视角关注肥胖问题,对政策制定、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医保政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而随着临床肥胖症新概念的提出,其认为,未来对于临床肥胖症患者,治疗不仅需要实现减重和降低脂肪含量,还需要改善器官功能。这也为减肥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GLP-1的研发可谓热火朝天,涉及单靶点、双靶点、三靶点、口服小分子、生物类似药等多种药物类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百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其中信达生物的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进度领先,已向NMPA申报上市,有望成为首个国产双靶点减重药;恒瑞医药也已经启动GLP-1R/GIPR双重激动剂HRS9531治疗肥胖的Ⅲ期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7月完成。
就双靶点的GLP-1类药物而言,据信达生物综合产品管线临床开发高级副总裁钱镭博士介绍,目前主要分为两类,包括以礼来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LP-1/GIP双靶点长效激动剂,以及以玛仕度肽为代表的GLP-1/GCG双重受体激动剂。
“从靶点进展的角度来看的话,其中前者因为研发进度较快因此跟进者较多,而GLP-1/GCG双重受体激动剂稍稍落后,因此跟进者相对也更少。”钱镭表示。
尽管如此,在曲伸看来,目前市场上用于减重的药物种类依然还比较有限,研发工作多是围绕GLP-1展开,且专门针对改善器官功能的单药制剂、复方制剂较少。
“不管是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还是正在等待上市的其他GLP-1产品,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靶点不同,减重效果有所差异。但除了减重,对于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的治疗依旧没有分出高下。”曲伸表示。
减重市场仍具备容量,特别是对于创新疗法。曲伸认为,未来针对肥胖症还应推进精准诊疗,即从病因出发,掌握不同肥胖的发病机制,对不同的肥胖类型进行分类治疗,而这同样对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深度及药物丰富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药物的出现,以满足不同肥胖患者的需求。”他说。
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