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探索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模式新路径

360影视 2025-02-02 15:02 2

摘要: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海上森林”之称,是海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近20%的红树林处于高风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海上森林”之称,是海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近20%的红树林处于高风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

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出台《湿地保护法》及其配套制度,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在广东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推动红树林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推动制定《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等红树林保护修复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全面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

各省区完善机制,高位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广东将红树林湿地保护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林长制主要考核指标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树林管理的通知》,打造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成立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湛江、深圳等重要湿地区域实施红树林保护项目。广西将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成立红树林资源保护评审委员会,印发《广西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广西主要红树林苗木培育技术指南(试行)》,设立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机制,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林长制、湾长制、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等考核内容,建立红树林巡护检查、综合执法和破坏行为举报等制度。福建出台了《沿海防护林条例》《海洋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生态公益林条例》等4部涉及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法规。

为共同加强红树林保护,广东、海南、广西等三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首次红树林司法保护研讨会,共同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

在保护修复行动中,现代科技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广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红树林地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不定期湿地变化图斑核查工作,建立湿地监管台账机制,对湿地变化图斑进行现场督导和定期回访,确保整改修复成效。广西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红树林监管体系,建成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全区15.9万亩红树林实施全覆盖、网格化智慧监管,重点监管区域实现“实时可视”。福建加强部门协作,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加强红树林巡护监测,在漳江口、长乐闽江河口等自然保护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推广使用巡护App,加强红树林保护、巡护和监测。

行动开展以来,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绩。广西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055公顷、修复3147公顷,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全区红树林面积增长超1200公顷,山口、北仑河口、金海湾等3处红树林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福建累计新造红树林3.3万多亩、修复1.5万多亩,全省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红树林面积约2.5万亩。

截至目前,广东共有国际重要湿6处,其中红树林类型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保护红树林5785.30公顷。海南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十三五”期间全省共退塘还湿4.4万亩,其中新造红树林1.2万亩。

红树林碳汇开发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积极探索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推动蓝碳项目开发并开展湛江红树林种植修复、公众自然科普活动及相关保护工作,开启“政府—企业—基金会”多方合力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新模式。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京东物流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单位,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践行企业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取得红树林蓝碳生态农场建设关键技术突破,首创“虾塘红树林蓝碳生态工厂”新模式,推动碳汇、生态海产品养殖和红树林保护融合发展。海南成立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根据2022年度报告显示,共计调查145个沉积柱和363个植被样方,摸清了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范围、群落特征和碳储量情况。

保护修复行动实施以来,通过全力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的清退,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我国红树林面积实现了显著增长,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显著提升。我国绝大部分红树林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营造红树林约70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5600公顷。2023年红树林补充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结果显示,现有2.9万公顷红树林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我国积极谋划在深圳筹备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标志着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45.45万亩(港澳台除外),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为红树林保护修复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