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让人痛心的事情不再发生,流感初起,普通老百姓怎么掌握命运

360影视 2025-02-03 14:41 2

摘要: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明确提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在我们看来就是类似于流感这样的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故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

突发!大S徐熙媛因病去世。

2025年2月3日,大S徐熙媛的家属发文证实,大S在日本旅游期间患上流感引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48岁。

她的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画上句号。

大S的条件很优越了,能够享受的高水平的医疗,又是在日本,因为一个流感并发肺炎导致去世,让人痛心的同时,又有点感到不可思议。

大家对流感并不陌生。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面临最大的危险还是呼吸系统的传染病。

流感作为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诊治的对象,对于其可能的巨大危害,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明确提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在我们看来就是类似于流感这样的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故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

所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看来,妥善的诊治,虽不能完全避免死亡,但能够大大降低流感带来的死亡率。

中医治病,有病的时候是辨证论治,未病的时候就提出未病先防,或者称之为预防性治疗,比如在古代就有佩戴香囊、遍插茱萸等预防方法。

对于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一方面是避免接触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正气(抵抗力、免疫力),接种疫苗,采用的也都是这个思路。

为什么在同样环境下,有人感冒,有人不感冒,有人流感,有人也不得流感,其实更多在于还是在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流感病毒,当然一些烈性传染病是除外的。

所以记住一句话,增强自身体质健康很重要,一方面要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充足休息,体内气血阴阳调和,同时要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的人群。

冬季气候严寒,但降水少而干燥,加之暖气、高热量饮食等因素,容易导致体内郁热,从而内外合邪,导致热性外感高发。体内有热了,内在的阴阳就不平和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自然容易招引外邪。

那怎么预防呢?其实很简单,不要让身体有内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热性外感的发生几率。

在常规的预防方法上更强调一点,清淡饮食,适当饮水,不熬夜,不要上火

理解了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专家给出的流感预防方,都是一些板蓝根、大青叶、生甘草之类的清热的药物。不要让体内有过多的热,就不容易招引热性外邪。

流感病毒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预防要注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公共场所注意戴口罩,平时应勤洗手、勤通风注意休息,保证饮食营养均衡、适当饮水。

中医认为,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面对病邪,戴口罩等方式能起到一定的物理防御作用,但自身充足的正气才是更好的“防护罩”。而维持体内阴阳平衡,是保护正气的关键。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熬夜后、吃辣后或喝水少等情况会诱发“上火",人“上火”后就非常容易感冒,这就是体内阴阳失衡所致。

所以,内热体质的人,一定注意避免以上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外感的风险。

中医提倡“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具有较好的顺气、通腑、化痰的作用,药食同源、性味平和,利于肺脾,平素舌苔厚腻.大便不畅者,可以适当多食。

对于肺燥,津液不足者,可将雪梨、荸荠、甘蔗等榨汁加热后饮用,有清热、生津、润燥的作用,也可以选择百合、麦冬、芦根等甘凉滋润的中药煎汤代茶饮,亦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润燥作用。

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一个是辨证论治,还有一个是整体观念。流感虽然病位主要在肺,但治疗上还要关注脾胃,脾为后天之本,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呵护脾胃功能。

饮食上一定要清淡饮食,不要过早进补。经常有患者认为生病了要滋补,便大肆摄入肥甘厚味,反而容易困阻脾胃,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在营养均衡基础上,要营养而不滋腻,避免辛辣刺激、油腻不易消化的饮食。

大病愈后,很容易因饮食失节而致疾病复发。

《医学心悟》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中医的高明之处,就是不能跟着病毒走,每年病毒变异,无穷尽也,你的疫苗根本跟不上病毒变异的脚步,但从症状反应入手,辨证论治,就很简单。

流感,是流感病毒(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病,属于中医学的外感性疾病。邪气由外经皮毛而入内,或经口鼻而入内。流感初期病邪在表,首先犯肺,所以流感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体表症状和肺部症状,如发热、恶寒、无汗、身体肌肉疼痛、咳嗽、咯痰、气喘等。

既然流感初期病位在表,那么治疗方法即为解表发汗,通过发汗给邪以出路,袪邪外出

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扁鹊见桓公》寓言故事中,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告诉了我们一个医学道理,那就是很多疾病都是由外而来,由表而入的,疾病初起邪气在皮毛、腠理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治疗、治疗效果最好的时候。

解表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药物帮助人体,使邪气随汗出而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发汗来达到治疗表证高热的目的。

中医各位强调关注人体正气的虚实,早在宋代,大学士许叔微就强调“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诚哉是言也!”

中医治疗流感,还是坚持住,辨证论治。邪从外来,初起邪气在表,需要把住表证关,积极的解表祛邪,给邪以出路。写入半表半里,则和解之。邪气入里,则吐下之。

流感的中医治疗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当前流感患者多属甲型H1N1流感。据临床观察发现,初期症状常表现为发热无汗、肌肉酸痛、乏力、头昏微痛、口干、咽痒或痛、咳嗽、痰少、舌淡红、脉浮紧等

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流感的不同阶段,证型不一样,治法和方证就不一样。在流感初期,存在表证是共性规律,所以此时强调解表发汗以祛邪。

可选的中成药有很多,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很多老百姓通过口服布洛芬,也达到了治疗目的,从中医看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发汗给予解表给予祛邪。

对于器质性的疾病,西医治疗效果不好,中医治疗效果也不会很多。但对于功能性疾病,对于炎症性的疾病,如流感、肺炎,都有很多优势。

只是很多人不信任中医失去了机会!

普通老百姓,不需要掌握很多医学知识,但掌握一些理念,能够生活中去运用,就能大大降低流感、感冒的发生,能够在早期妥善治疗,降低危重症的发生,避免这些让人痛心事件的发生。

来源:观风云再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