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从零开始开始学英语

360影视 2025-02-03 05:51 2

摘要:英语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有很多其他学科成绩优秀的学子,因为英语成绩拖了后腿。那么,你有见过,没有学过英语就参加英语考试,也考上大学的人吗?我就是高考没有英语成绩考上大学的人,1977年1978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我这样没有英语成绩的考生。

英语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有很多其他学科成绩优秀的学子,因为英语成绩拖了后腿。那么,你有见过,没有学过英语就参加英语考试,也考上大学的人吗?我就是高考没有英语成绩考上大学的人,1977年1978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我这样没有英语成绩的考生。

我家在陕北延安地区的黄土高原上,风物地貌和《平凡世界》电视剧展现是情景几乎一模一样。1977年年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当时政策是高一可以有5%参加高考,高一年级2个班总共90多人,学校给我们7个同学报了名。77年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五门,没有考外语。只有报考外语学院的考生才考外语。虽然77年高考成绩过了录取线,但是由于成分不好没有被录取。1978年夏天参加高考,英语是自选科目,我也没有参加英语考试。后来上了大学才知道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南方同学,中学也没有学英语,高考英语成绩都是三十分左右,原来他们有个窍门,就是只做选择题,全部选B或者选C,三十分左右是靠蒙的,第一次见识到南方人真的是聪明。

我的学校在延河边的张家滩公社,学校没有英语老师,教物理的赵福增老师来延安插队前是北京四中学生,各门学问都很好。他英语好,主动要求给我们年级开英语课,每周一节,可惜只上了2节英语课,就有交口公社几个同学去找校长提意见,说“学外国话是崇洋媚外,陕北农村用不上,不如上劳动课”。从74年开始的全国学习张春桥的狗屁文章,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政治上宁左勿右没有风险,学校马上就取消了英语课。

1978年考上了武汉建材工业学院(现在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工程系,全班35个同学,有七个老三届学过英语,差不多一半同学没有上过英语课,和我一样从零开始学英语。教我们的谭永寿老师是文革前西安外语学院毕业,谭老师本是俄语系毕业,由于反对苏修,俄语用不上了,自己改学英语,谭老师是陕西关中人,有同学说谭老师发音不准,但是当时英语好的老师很少,反正教我们这些初学英语的人,已经是绰绰有余。我们用的课本非常简单,同济大学出版的教材。大学英语从ABC26个字母表开始,可能是唯一的一届吧。

英语是必修课,同学们对英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趋之若渴,大家都急于学好英语。谭老师说学习英语没有诀窍,没有好多道理可讲,语法也是为了让非英语语系的人容易理解,英国人怎么说怎么用不一定符合语法,但是英国人说的就是正确的。只能是死记硬背,词汇量是基础,多读多写才能记住单词,记住固定词组和句子。很多年过去了,听了很多老师讲课,包括在西安外语学院学习一年,谭老师说的死记硬背依然是最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同学计划好每天背10个单词,每天一张小纸条,常常是去食堂的路上也口中念念有词。

每节课,谭老师先提问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讲解领读新课,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我是特殊对待,谭老师对于我这个陕西乡党特别照顾,每次复习上次课内容必定会叫我,新课提问也会提问我一次。全班35人,不可能每节课提问35次,但是每节课都一定会提问我,多数是2次,少数提问一次, 谭老师说“Comrade Wang ”同学都会心的笑,有同学对此有不满,一次趁我站起来回答问题,偷偷拿走我的板凳,让我坐了个屁股墩,谭老师严厉批评了他, 其实这个同学和我后来成为好朋友,毕业后的友谊也一直保持。提问成了固定规律,大家也就不笑了。慢慢的几个月过去了,有同学感到英语很难学,学来学去不能和其他课一样突击某个公式定理,做几套练习题,立竿见影就懂了会了。拿了小纸条背单词的就只有很少几个人,有一些同学学好英语的决心大减,巴不得谭老师不提问他。

我本来是零基础,但是有谭老师的特别照顾和严格督促,进步很快。老李,军座,老猫是老三届中英语最好的,老李的绝招就是每天背7个单词,据说这样记忆效率最高,背更多就容易忘记,老李入学已经35岁,后来提前一年毕业,去湖南大学读研究生,后去美国。同宿舍来自兰州的陈同学是背单词最多的,有时我们会互相提问。

原先在陕北中学住校成天吃玉米面,在武汉伙食大大改善,学生按照每月30斤粮食供应,甲等助学金18元买了菜票就够了,但是30斤定量是不够吃,我三个姐姐都给我寄过全国粮票。食堂是大米和馒头,再也没有玉米面窝窝头,我们几个北方同学晚饭会多买两个馒头,就是那种灰白色的大馒头,很好吃,一个二两,用筷子扎起来,和糖葫芦一样,晚上自习完了吃,从来没有想到需要就菜。但是大学食堂主食是大米,那种陈米,先在大锅里热水煮一下,再捞出来放在大的铝盘子中放在蒸笼中蒸熟,吃到嘴里没有任何米香味,有扎口的感觉,经常有石子。馒头颜色灰黑,但北方同学都愿意吃馒头,说米饭难吃。南方同学说馒头太粗慥难以下咽。

谭老师老家是陕西关中农村,可能对于从农村来的学生有更多同情,对我的偏爱和帮助很多,不仅是英语课。他经常叫我周日下午去他家吃饭,78年我17岁,很瘦但特别能吃,饭量大,饿得快。谭老师夫人也是陕西人,在校办工厂当工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上小学了,周日,谭老师家大多数时间是吃饺子,也有时是包子或者面条,味道非常棒,好吃的很。谭老师说不要客气,我家粮本上定量吃不完,每天都是吃面食,大米每个月只是买几斤米煮稀饭。粮本被教研室和楼道邻居借了去粮站买大米,他们不愿意吃面,大米就不够吃。武汉比西安好的一点是80%供应大米,20%是白面。西安那时是80%白面,20%玉米面。

在谭老师家吃饭,真的是白吃,和谭老师聊会天,等师母把饭做好了端到桌子上,就开吃,咥饱了就走,曾经要去洗碗,谭老师严肃制止,后来没有给谭老师干过任何活,每次都是白吃。那个时间的我很呆,陕西话说眼里没有活,大学老师做饭也要用蜂窝煤。谭老师从来没有让我给他做过任何家务活。我更是没有给谭老师送过一根针的礼物。

除去英语课本,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很小的简明英语字典,词汇是1万2千。谭老师推荐英语基础好的同学,买一本冯国璋《英语》,据说是英语系课本,内容难度更高。死记硬背坚持的不算好,大学毕业,估计单词量也就4千多吧。主要是背单词,看课本,除去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以外,出声读英语机会非常少,实际上学的是哑巴英语。

《英语900句》

82年毕业前参加研究生考试,英语是全国试题,分数没有及格,录取标准是英语必须及格。8月毕业分配到西安一个部里直属的研究所,83年又参加一次研究生考试,各科成绩更差些。不再打算继续考研究生了。工作其实不太忙,77级78级毕业生总共分配到研究所大约20多个人,研究所在南郊,从南门坐15路公共车可以到达。78年,从小寨陕西省军区大院以南到吴家坟,马路两边都是菜地,吴家坟向南,马路两边都是麦田了。研究所地处西安市区和长安县交界。属于事业单位,工作很清闲,研究项目立项是研究人员自己写报告,一层一层研究批准,想要忙起来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家可以上午上班,下午踢球,不仅在院子里自己人踢球,还会和南郊一些单位约球,有一次和陕师大教工在长安县一中操场踢的一场球,我们都是橡胶底钉足球鞋,他们队大部分是普通胶底鞋,场地湿滑,刹不住车,我们10:2大胜。他们很不服气,后来约了在师大场地又踢一场,两个队都请了外援,再次开赛,师大是有备而来,有几个新人水平明显高许多,我记得他们一个高个前锋带球一往直前,两三个人也防不住,另外一个瘦小前锋,进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倒挂金钩。武工大校队守门员分配到天津工作,当时正在西安外院英语强化班学习,为我们队扑住几个必进球。我自己属于板凳队员,下半场有人跑不动了再替补上场。

单位工作任务很少,陈所长是解放前上海同济毕业的,很鼓励学习,单位职工凡是愿意参加各种学习的,成绩及格可以报销学费,有几个青年工人报名职工大学学习,每周要去听课单位也支持,后来电视大学开课了,单位有个18吋彩色电视机,主要就给电大学员上课用了。大学生中,有几个人愿意学习外语,就参加校外的培训班,我记得参加了在陕师大的英语口语班,是个美国小伙上课,每周末一次课;同时在钟楼附近的西安市30中有个英语班,也是外国留学生兼职的老师,每周2次课都是晚上。

去上课,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研究所每个科室有一辆自行车,经常轮不到。我攒了几个月钱,买了一辆26红旗自行车,非常好用,那个时侯马路上车少人少,天黑了更少,可以骑的飞快,从来没有累的感觉。82年,从小寨向南,马路变窄,路边也没有路灯。晚上马路上妨碍我骑行的主要是马车,南郊有马车载了重物缓缓前行,依靠月亮照亮,容易看见大大的马车;没有月亮的黑夜,就只能是靠听力判断,马蹄哒哒,马车的吱钮声,马铃叮当声。有一次在八里村附近追尾了,一头撞上摔倒了爬起来,才发现是一辆马车满载同小山一样高大的麦草,很幸运没有受伤,只是裤子膝盖处破了一个洞。奇怪的是这个马车既没有吱吱扭扭的声音,也没有听到马蹄声和铃声。

研究所有一个情报室,所长夫人是室主任,情报室下属的资料室订了不少杂志也有英语图书,《远东大词典》,英语版《读者文摘》等,英语原版书都是影印的。

在1987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署有一个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工程师去国外进修的计划,研究所搞了英语选拔考试,第一批我们两个人,第二批6人,去西安外语学院学习一年。外院的英语强化班是为准备出国人员设计的课程,口语是一个左手少了一个指头的美国姑娘,是英语文学硕士。听力,语法,精读,写作都是中国老师,课本是《新概念英语》,用磁带录音机练习听力,大家合作买了一套新概念磁带,再分别每人翻录一套,最后每个人一盒原始磁带。另外是TOFL听力考试录音带。我用坏了2个听音机,第一台都是SONY的,外型四四方方号称砖头。第二台小巧有立体声,但是没有耳机,为了减少电源杂音,我专门手动做了一个大个头直流电源,变压器+大电容滤波,效果很好,几乎和干电池没有差别。

“砖头”录音机

外院听力课就是每个人带一个耳机,听的同时,在答题卡用2B铅笔涂圆圈。对于中国学生托福考试最难部分是听力,很多套模拟听力题和真题训练,我绝大多数是错误1~2道题,30题全对也有,错误4道是极少数。那个时间,英语学习的书已经很多了,大部分是翻印的,有美国的TOFL,我也买了不少英语学习的书,《TOEFL600分》,《牛津英汉字典》,《TOEFL试题精解》等等。

西安外院的老师讲语法选择题,很有水平,他说英语语法是为外国人学习英语而总结的规律,并非每个句子和词组都符合语法,很多情况要按照英语习惯用法,必须死记硬背。专门提醒我们不要找外教请教语法和选择题,他们也有可能会选择错误,而且肯定讲不出正确答案的道理。精读课老师也讲的非常好,《新概念英语》第4册,和他选择的文章都很精彩,他讲出了文章的句子表达的深层意思,以及历史和典故,特别是马丁路德金美国梦的演讲,讲的非常精彩。我不是说马丁路德金讲的精彩,是老师讲的精彩,我才领略到这个演讲的精彩。

外院老师对于如何学好英语,“多听多说多看,一个重点多背单词”,如果一句话听的再清楚,看的再明白,有个单词不懂全都白搭。如果单词量过万,基本上英语算是学会了,就和学会游泳一样,即便很长时间没有使用也不会忘记了。另外一个规律是,英语学习自我感觉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是正常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就会提升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进步是跳跃式的台阶状,而不是平滑向上的斜线。

西安外院是一个TOFL考试点,参加TOFL考试报名有两个难关,第一考试费30美金难找到,第二需要单位开介绍信。虽然跃跃欲试,但是这两条都很难达到啊。

联合国工发署项目,我参加的考试是英国大使馆考试,真是在北京英国大使馆完成的考试,此前没有听过考试流程什么样,现在这个考试名称是雅史。一个公鸭嗓子英国大嫂,瘦高,长发喇叭裤,吊儿楞荡叼着烟卷,手提一个录音机放在讲台上,就开始了听力考试,播放磁带的同时就要答题,不像托福听力是带耳机听,每个题目有间隔几秒,每个section 中间也有间隔。发挥的不好。口语也是她面对面聊。考试分4部分,听力,口语,写作,研究能力。满分9分,我研究能力考的最好7.5分,平均5.2分。当我在由北京飞伦敦的航班上,邻座公派剑桥硕士留学生考试成绩是4.5分。

联合国工发署的顾问是一个英国人,斯密斯先生,去北京接他来西安,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规定县团级以上才有资格坐飞机,所长很开明,让单位开介绍信,说工作需要,才买到机票。记得他住在昆仑饭店,大堂见面,请他喝一杯咖啡是50元,两个人就是100元。对比当时每个月工资120元,绝对是天价了。专家在西安住西安宾馆,每天我坐了单位上海牌轿车去接他,所长和他谈话我做翻译。

推迟一年后,1990年元月,到达位于Stok-on-Trent的斯坦福德郡大学,一周后,就是春节了。大学几位老师都非常友善,和他们交流才知道了英格兰苏格兰英语的不同,以及英语口语的很多俚语。也知道了自己奇怪的发音。

学习回国后,在单位的确太闲了,无所事事。1995年,终于下决心,去了一个第三方检验公司,2000年以前,中国30万千瓦以上发电厂项目都是国外几个公司做,国外公司拿到发电厂项目后,汽轮机和发电机是从国外进口,其他95%以上设备是在中国制造。机械设备大都是非标件,需要检验员驻厂监督制造过程和检验质量,检验员需要会英语,能看英语的技术文件和图纸,用英语写检验报告。在工作中学习英语会进步更快,因为需要和外国专家一起开会,把外国项目经理和专家的意见翻译给制造厂人,同时,把制造厂技术人员的发言翻译给外国专家。

第三方检验行业做了近30年,一直到退休,从车间检验员做起,到担任某欧洲世界排名前4的第三方公司,工业检验总经理。参与了很多重要项目,比如台山核电压力容器,华龙一号核电压力容器,大国重器第一集,出口澳洲力拓的230吨矿山卡车。其实,专业能力比我强的人太多太多,英语比我好的也有很多人,但是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用英语流利交流的人就非常少。我在职业上的成绩和进步,很大部分是英语,感谢谭老师的启蒙和鼓励,也庆幸自己对英语学习的爱好和坚持。

有一次武汉出差,回到大学,去外语教研室,办公室有位年轻老师说谭老师调走了,不知道去了哪个单位。后来打了几次电话也没有问到。一直就没有联系到谭老师,真是很遗憾。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非常准确的说出了英语学习的方法和诀窍:死记硬背,同时他能够鼓励农村零基础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很想见到谭老师,真诚的说声谢谢老师!他一定很高兴,学生英语学好了,用上了。

来源:阳光下的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