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告:患有冠心病的人,4种药物别随意停,不管有没有放支架

360影视 2025-02-04 18:33 2

摘要:三年前,张叔(化名)确诊为冠心病,做了支架手术。手术后,他按时服药,每天也控制饮食,坚持散步,身体状况慢慢稳定下来。可是最近,张叔听说“长期吃药会伤肝伤肾”,又看到一个邻居老李,他有冠心病,但没放支架也活得好好的,平时根本不怎么吃药。张叔就动了心思,自己偷偷把

三年前,张叔(化名)确诊为冠心病,做了支架手术。手术后,他按时服药,每天也控制饮食,坚持散步,身体状况慢慢稳定下来。可是最近,张叔听说“长期吃药会伤肝伤肾”,又看到一个邻居老李,他有冠心病,但没放支架也活得好好的,平时根本不怎么吃药。张叔就动了心思,自己偷偷把几种药减了一半。

刚开始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他觉得自己挺聪明,“既省药又不伤身”。

但没过几天,张叔在遛弯的时候突然感到胸口闷痛,还没走几步就大汗淋漓,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张叔,您这次复发是因为擅自停药,冠心病的药物真不能随便停!”

医生的这句话让张叔后悔不已......

冠心病患者,无论有没有放支架,药物的作用都非常重要。那么,这4种不能随意停的药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经常听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这几个词,看上去它们似乎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要理解这三个疾病的关系,我们得先从动脉粥样硬化说起。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看作是一切问题的“源头”。简单来说,就像水管内壁积满了污垢;动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当管道内出现“斑块(脂肪等物质在动脉壁上沉积)”时,血液流通就变得困难了。

这些斑块不仅会使血液流量减少,还可能破裂,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动脉粥样硬化并不只影响心脏,它可以发生在全身的动脉中,根据影响部位的不同,名字也会有所变化。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大脑的颈动脉,则被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这将会影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颈动脉,可能引发中风

如果发生在肾脏动脉,则可能引起高血压或肾病,这种情况被称为肾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四肢动脉也有可能发生粥样硬化,但它的危险程度相对低一点,会导致行走时腿部疼痛或麻木

以此类推,如果斑块堵塞了冠状动脉,影响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那么这种情况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冠心病

冠心病,又叫冠状动脉疾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特定表现”。

这些动脉负责给心脏肌肉(心肌)供血,如果冠状动脉因斑块的存在变窄甚至完全堵塞,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就会引发冠心病的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心绞痛。通常在活动时发生,比如爬楼梯或快走,胸口感到压迫、刺痛或者灼烧感,这种痛感可能还会蔓延到肩膀、手臂、背部或下巴。

另外,气短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心脏无法正常供血,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能缺氧,从而出现呼吸困难。

有些人可能长期患有冠心病却没有明显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性冠心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严重,因为它仍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心肌梗塞

冠心病是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

当冠状动脉中的某块斑块破裂时,麻烦就来了。破裂的斑块会吸引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其他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血栓进一步阻塞了冠状动脉,血液无法流向心脏的某些部位,这部分心肌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受损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就是心肌梗塞,也叫心脏病发作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也是急诊室里最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它的症状和冠心病相似,但会较冠心病更加严重。

心肌梗塞患者也会有剧烈的胸痛,但疼痛感通常比心绞痛更强烈,且持续时间更长,甚至超过10分钟。

痛感甚至可能扩散到手臂、背部、颈部或下巴,导致上半身疼痛

患者还会有气短、出汗的症状,伴随着恶心、呕吐,或者皮肤冰凉、湿润

严重情况下,当心脏供血不足时,则会导致全身循环功能受损,从而出现头晕或晕厥

心肌梗塞来势汹汹,通常需要立刻采取紧急措施。如果不及时疏通被堵塞的冠状动脉,心肌死亡会越来越多,最终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的完全丧失。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就像是逐步升级的危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火索”。

脂肪斑块的形成使动脉变窄,血流受阻,这是问题的开端。

冠心病是“特定表现”。

当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到心脏的冠状动脉时,冠心病就发生了,可能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冠心病”这一中文译名让人觉得冠心病好像只是一种疾病,一种表现形式,当假如我们看它的英文名称Coronary Heart Disease (冠状动脉心脏病)就更能理解它其实是指一类心脏病

心肌梗塞,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狭窄,虽然它们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并不相同,但都是涵盖在冠心病这个概念之中

总的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病理基础,冠心病是其在心脏的特定表现,而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后果。它们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开始,可能一步步发展为更严重的情况。

冠心病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为了避免这些严重的后果,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阻止冠心病恶化。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少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然而,有些患者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或在病情好转时误以为可以停药,这种做法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在动脉斑块处聚集形成血栓,保护血流畅通。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对于那些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经历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心肌梗塞)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通常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治疗一般是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虽然在很多研究中,抗血小板药物展现出强大的防血栓作用,但冠心病患者用药也不能“一刀切”

一份201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19220例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糖尿病患者中联合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

因此,是否需要服用这类药物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但对于医生要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则应该遵医嘱服用药物,千万不要私自停用药物。因为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大幅增加,患者将会处于高风险的状态。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清道夫”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核心药物,同时也是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用药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重要的是,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稳定动脉斑块,减少其破裂的风险

以阿托伐他汀这一种最常用的降低胆固醇的他汀药物为例。

早在200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SPARCL研究的试验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有265名患者(11.2%)发生卒中,而安慰剂组则有311名患者(13.1%)发生卒中,绝对风险降低2.2%。

除了卒中风险降低外,该研究还发现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事件的总体预防作用更为显著。阿托伐他汀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比安慰剂组低3.5%。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担心肌肉酸痛或肝功能损伤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

然而,医生会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开处适量的药物,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一般都是安全的。研究显示,真正发生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比例不到1%。

对于大多数患者,他汀类药物的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擅自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LDL-C水平反弹,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如果担心副作用或者感觉自己服药后身体有不正常的反应,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重新商讨用药方案。

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负担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肌耗氧量,帮助稳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有心肌梗塞史或因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能是他们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β受体阻滞剂并不一定每个患者都会使用,因为目前有关它能够降低冠状动脉的死亡风险的证据仍然是十分有限,但它能给心血管系统带来某些益处。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Lancet)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4585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评估了使用美托洛尔的临床获益与风险。

研究发现,美托洛尔治疗并未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在综合终点(死亡、再梗死、心脏骤停)方面,美托洛尔组的事件发生率为9.4%,而安慰剂组为9.9%。在全因死亡率方面,美托洛尔组为7.7%,安慰剂组为7.8%。在这两个方面,是否用药似乎结果差异并不显著。

尽管美托洛尔未能显著降低死亡率,但它对某些心血管并发症确实有所改善。美托洛尔组的再梗死发生率和室颤发生率分别为2.0%和2.5%,低于安慰机组(2.5%和3.0%)。

需要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不能突然停用,否则可能引发“反跳效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ACE抑制剂或ARB:心肾保护的多面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脏和肾脏的重要药物。

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这类药物具有多重益处。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服药后出现轻微的咳嗽或低血压而停药,但这类副作用通常是可以来解决的。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良或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冠心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擅自停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由专业人士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擅自停药。

在冠心病治疗中,药物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有很多医师也认为,改善生活方式才是“一线”的治疗方法。

那有哪些健康的生活习惯能为心脏健康加分,帮助大家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的呢?

俗语说“病从口入”,可见嘴巴是身体健康的第一个“守卫”。

饮食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明确推荐地中海饮食,或类似的高纤维植物性饮食模式

这种饮食模式强调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同时用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和坚果)替代饱和脂肪。

地中海饮食的另一大亮点是每周至少吃一到两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鱼类(如三文鱼)。研究表明,每周适量摄入鱼类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仅如此,这种饮食模式还能帮助控制血脂、降低炎症反应并改善血管健康。

此外,减少盐的摄入也是关键。过量的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可以用天然香料或柠檬汁替代盐来调味,既健康又美味。

如果日常有吸烟的习惯,戒烟也能给心脏减轻负担。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加血栓的风险。

虽然戒烟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很多人依旧吸烟。一来是因为吸烟已经成为习惯,二来是这个好处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戒烟后具体能降低多少死亡风险?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很多人觉得吸不吸烟对健康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由英国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研究团队筛选了665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了20项符合标准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综合分析表明,相比于持续吸烟的冠心病患者,戒烟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36%。

研究究还特别考察了调整后风险估计值。结果表明,即使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戒烟仍然显著降低死亡率。即便仅分析6项质量较高的研究,结果依旧稳定。

此外,吸二手烟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戒烟不仅对自己身体好,对自己身边人也会带来益处。

运动是心血管健康的另一大基石。

它不仅能够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压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这些好处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改善已有患者的病情。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如跑步)。

如果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每天10到15分钟的简单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开始运动计划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运动负荷测试,并且由专业医护人员制定计划。在进行运动过程中,最好旁边有专业人士指导,确保运动过程安全又高效

冠心病的患者都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

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与其老是担心药物副作用,不如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同时,要改掉陋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科学用药与健康习惯的双管齐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拥抱更长久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Steg PG, Bhatt DL, Simon T, et al. Ticagrelor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and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9;381(14):1309-1320.

Amarenco P, Bogousslavsky J, Callahan A 3rd, et al.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Chen ZM, Pan HC, Chen YP,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then oral metoprolol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Critchley JA, Capewell S. Mortality risk reduction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cess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天南地北大拜年#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