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在锅炉房干了三十年,去年冬天突然收到通知说要"优化岗位配置"。他把红头文件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也没明白,直到看见新来的劳务派遣工穿着自己脱下来的工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裁员不裁岗"。
老张在锅炉房干了三十年,去年冬天突然收到通知说要"优化岗位配置"。他把红头文件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也没明白,直到看见新来的劳务派遣工穿着自己脱下来的工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裁员不裁岗"。
### 降薪这出戏 唱的都是双簧
去年中秋,南方某钢铁集团大礼堂挂着"薪酬改革动员大会"的横幅。主席台上,人力资源总监激情澎湃地讲:"要打破大锅饭,让能者多劳多得!"台下老工人们听得直打瞌睡,直到听见"全员降薪20%"才猛地惊醒。可没过俩月,中层以上领导突然集体涨薪,美其名曰"特殊人才津贴"。更绝的是财务科王科长,工资条上的车补从800涨到5000,理由是"配合薪酬市场化改革"。
这种"割韭菜式"降薪已成标配。北方某石化企业玩得更花:把基本工资砍到当地最低标准,剩下的全改成"浮动绩效"。结果年底一算账,领导们的绩效系数都是2.0,一线工人清一色0.6。有老工人气得在食堂拍桌子:"敢情我们流的汗都是掺了水的?"
### 裁员的七十二变
要说现在国企人事部门的创造力,连孙悟空都自愧不如。东部某汽车厂去年说要"优化2000人",结果流水线上的老李上午签完买断协议,下午就接到劳务公司电话:"明天还来上班,时薪降5块。"更魔幻的是办公室政治——总部要求各部门裁10%,处长们一合计,把五个科合并成三个科,裁掉两个科长。没过俩月,新设了四个"专项办公室",被裁的科长换个名头又杀回来了。
西部某煤矿的骚操作能写进教科书:先把3000名矿工转成"合作方员工",再把食堂、保洁外包给亲信开的公司。最后统计裁员人数时骄傲宣布:"三年减员增效80%!"实际上矿工们还在井下挖煤,只不过五险一金变成了意外险。
### 调结构就像小孩过家家
走进现在国企的办公楼,部门牌匾能让人看花眼。去年还叫"生产技术处",今年就拆成"智能制造推进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看着挺唬人,推开办公室还是那帮人,桌上泡着枸杞的保温杯都没换地方。某省交投集团五年改三次架构,从"垂直管理"改到"矩阵式",又改回"事业部制",光刻公章就花了二十多万。
最搞笑的是某央企的"扁平化改革"。原本7级审批流程砍到3级,结果新增了5个"备案环节"、3个"监督节点"。项目经理想哭:"现在找领导签字要跑8个办公室,比以前还多两层楼。"
### 改革改出了新花样
这些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老狐狸们早摸出门道。某地城投公司副总私下传授心得:"所谓改革,就是重新切蛋糕的刀子。要想不被切,就得变成握刀的人。"他们公司搞竞聘上岗,要求中层干部必须"年轻化、高学历",结果领导家的侄子专升本学历算"高素质人才",真正985毕业的反倒被"优化"去了基层。
审计出身的刘处长看得透彻:"现在改革就像包饺子,面和馅都是旧的,就是捏褶子的手法翻新了。"他们单位搞全员KPI考核,结果财务部把"贴发票速度"当考核指标,后勤处把"绿植成活率"写进任务书。
### 年轻人也学坏了
95后小杨刚进国企时壮志满怀,现在也成了老油条。他们部门搞"末位淘汰",结果每月考核都是新人垫底。有次他亲眼看见处长把淘汰名单上的名字,从关系户换成没背景的实习生。"现在招进来的大学生,第一课学《劳动法》,第二课学《如何认干爹》。"小杨苦笑着把办公桌上的"先进个人"奖牌扣在桌面上,背面还贴着上任主人的名字。
更黑色幽默的是培训体系。某电力集团花三百万搞"数字化转型培训",请来的专家讲如何用区块链管理变电站。课后考试题目却是《如何用美篇制作党建相册》,通过率100%。
### 改革究竟为哪般
看着车间里越来越少的正式工,越来越多的劳务派遣;看着领导座驾从帕萨特换成奥迪A8;看着食堂饭菜从两荤两素变成馒头配咸菜,老工人们终于琢磨过味了:"这哪是改革,分明是重新分赃。"
但总有"聪明人"能乘风破浪。某省属企业搞混改,资产评估时把新建大楼按二十年前购入价计算,轻松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管理层持股平台悄咪咪成立那天,纪委书记在纪委座谈会上带头鼓掌。
### 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黄昏的狂欢
如今走进国企大院,总能看到两种奇观: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壮士断腕求新生"的标语,停车场里新提的奔驰宝马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年轻人在"三项制度改革"的动员会上昏昏欲睡,领导在茶室里边盘手串边讨论"如何用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食堂打饭的张师傅说得精辟:"改来改去,掌勺的还是那帮人。菜谱天天换,吃到嘴里的还是土豆炖马铃薯。"他舀起一勺抖了又抖的排骨,忽然咧嘴一笑:"您猜这肉都抖哪儿去了?"
来源:小小李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