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刷屏!“节后综合征”会否造成职业倦怠?医生有提醒!

360影视 2025-02-06 21:36 3

摘要:节后开工,不少人在社交网络刷屏四个大字:不想上班!假期还没过完就开始担忧,一想到上班就莫名焦虑……近几年,“节后综合征”成为人们热话。专家提醒,其实“节后综合征”是常见心理现象,但要重视此情绪信号,积极调整,警惕“节后综合征”慢性化,成为真正的职业倦怠。

节后开工,不少人在社交网络刷屏四个大字:不想上班!假期还没过完就开始担忧,一想到上班就莫名焦虑……近几年,“节后综合征”成为人们热话。专家提醒,其实“节后综合征”是常见心理现象,但要重视此情绪信号,积极调整,警惕“节后综合征”慢性化,成为真正的职业倦怠。

“节后综合征”是常见心理现象

2月6日,春节长假结束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理治疗科病区主任徐世超就一直在门诊忙碌。

“节后开工的头两日,以我自己的门诊为例,就诊者中出现节后综合征相关症状的患者,比以往占比大概多了两三成。”徐世超说,“不过,‘节后综合征’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用来描述人们在长假后出现的一系列身心不适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生活节奏的突然改变、过度疲劳、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徐世超表示,长假后,人们多是因一些个别症状,如焦虑、心情郁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或疲劳、乏力、头晕、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到医院就诊。一般会诊断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

春节长假后,人们从热闹的节日氛围突然回归日常,明显的落差感会带来失落和沮丧,严重时则会出现厌工厌学情绪。加上节后往往是工作计划的启动期,许多人会对新的一年设定目标,这种期望也可能带来压力。这也是春节后的“节后综合征”会比其他长假更显突出的原因。

一般来说,上班族和学生比较典型。成年人较多是担心回归日常工作时会面临的压力和新一年的挑战,学生则较多是担心学习的压力或对使用手机、玩游戏被限制而感觉不适甚至抗拒。

警惕“慢性化”积极调整让情绪更具弹性

“不过也不要掉以轻心,忽视了这个情绪信号。”徐世超提醒,应尽快调整状态,让情绪变得更具弹性,以免“节后综合征”慢性化,带来焦虑、抑郁或职业倦怠等更长远的影响。

“我的门诊中有位患者,去年春节就曾有过类似情况,幸好她积极重视,及时调整。”徐世超介绍,初三毕业班班主任黄老师(化姓),既往在工作中就感觉有些焦虑。去年春节假期结束后,面对即将开学要带领班级备战中考,渐渐觉得压力增大,出现了焦虑、失眠、头晕、心悸、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反复想向学校申请不当班主任,只愿担任授课老师。幸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后,经过规范治疗,症状缓解,目前已回归到正常工作生活。

“所以,当我们在社交网络刷屏‘不想上班’时,也可能是身体的一种提醒,让我们重视情绪的变化。”徐世超说。

Tips:调整“节后综合征”,化整为零动起来!

如何积极调整节后综合征,徐世超给出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①调整起居作息:提前调整起居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前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可听听轻音乐、看看休闲书籍,让自己放松下来,可以借助热水泡脚、按摩脚心等放松助眠;

②合理控制饮食:节后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减轻肠胃负担;

③适度增加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缓解疲劳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精神状态;

④化整为零调整节奏:面对困难工作时,可以把复杂的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通过先完成小任务来建立自信心,获得价值感。

⑤整理环境改变心态: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心理调节,可以通过练字、收拾整理个人物品、出门散步等措施来缓解心情焦躁。可以在办公桌上摆放上一两盆绿植,整理物品。通过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让情绪放松,更快调整状态。

⑥寻找值得期待的事情:安排一些有趣的事,比如聚会郊游、参观展览等,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期待感。

如果经过上述方法仍然未能调整,徐世超提醒,应及时就医,让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及时提供帮助。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傅文臻图|视觉中国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