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伤寒杂病论》记载,有一位病人久患头痛,求医多年不愈。
张仲景见他后,只用手指轻点几处穴位,病人顿感舒适。
病人不解地问:"我吃过那么多药,为何不见效?"
张仲景说:"你的病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这处经络未通。"
这个发现,揭示了治病的关键所在。
这位病人名叫王达,是建安年间的一位商人。他常年往来奔波,患上了头痛的顽疾。
十多年来,他求医问药,吃了不知多少汤药,可头痛依旧困扰着他。
一日,王达听说名医张仲景在城中坐诊,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前去求医。
王达走进医馆时,张仲景正在为一位老者看诊。
他注意到张仲景的诊断方式很特别,不仅仔细诊脉,还不时用手指轻点老者的手臂各处。
"疼吗?"张仲景问老者。
"这里一按就疼。"老者指着手腕说。
"看来是太阴肺经受阻。你平日可有胸闷、气短的症状?"
"确实有。医者,您是怎么知道的?"
张仲景解释道:"十二经脉,互为表里。手太阴肺经受阻,必然影响呼吸。你的手臂麻痹,表面看是筋脉问题,实则是肺经不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听到这番话,等候看诊的王达不禁对这位名医肃然起敬。
等轮到他看诊时,王达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头痛起来像针刺一般,从太阳穴直冲到后脑勺。有时痛得眼冒金星,站都站不稳。"
"除了头痛,还有什么不适?"
"手脚常常发凉,精神总是恍惚,睡眠也不好。每到深夜和清晨,症状尤其严重。"
张仲景一边听,一边细细把脉。他闭目沉思片刻,问道:"你平时是否经常伏案工作,或长期低头做事?"
"是的。做生意要写账目、点货物,常常一蹲就是几个时辰。"
"你可知道人体有奇经八脉?"
王达摇头:"略有耳闻,但不知具体。"
"奇经八脉,就像城市的护城河。正常时涓涓流淌,一旦阻塞,城中就会水患四起。"张仲景一边说,一边在王达的手腕和头部轻轻按压。
"你感觉这里酸胀吗?"
"酸得很,而且按下去还隐隐作痛。"
"这就对了。阳维脉上行至头部,你常年低头,气血瘀滞,阳维脉失去了正常功能。阳气郁而不达,自然会头痛头晕。"
王达问:"我吃过很多药,为什么都不见效?"
张仲景用溪水打比方:"你见过淤塞的河道吗?往里倒再多水,也流不出去。你服用的药物就像这些水,经络不通,再好的药也难以发挥作用。"
"那该如何让经络通畅?"王达急切地问。
张仲景手持银针,银针轻轻点在一个穴位上,王达忽然感觉一股暖流流向头部......
"经络就像河道,要先找到阻塞的位置。这处经络就是阳维脉。"
张仲景说,"'阳维为病,苦寒热。'你的头痛,就是阳维脉不通所致。"
"阳维脉的特性,在《灵枢经》中有详细记载。"张仲景说,"它起于诸阳经的会合处,上行至头顶,是阳气升降的重要通道。"
"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阳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就像城墙上的守卫,维系着全身的阳气。一旦这个'守卫'出了问题,阳气就会紊乱。"
王达似有所悟:"就像城市的水系统?"
"正是。你的头痛,表面看是局部症状,实则反映了全身的阳气失调。阳维脉不通,就像城市的调蓄渠道堵塞了,遇到汛期自然会造成积水。"
张仲景详细解释了经络治疗的要点:"《内经》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经络通畅,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找准经络结点。我方才点按的几处,都是阳维脉的重要穴位。每日清晨按揉这些穴位,能帮助疏通经络。
二是配合导引。我教你一套导引动作,可以帮助阳气运行。每日子午二时各做一次,切忌过度。
三是调理冲任。冲任二脉为奇经八脉之海,先要理顺这两条经脉,其他经脉才好调理。
四是配合时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根据节气调整作息和饮食。"
王达问:"您说的导引,具体该如何做?"
张仲景示范道:"清晨面向东,双手下垂,慢慢上举过头,想象阳气从足部升到头顶。做完后,再轻轻按摩我标记的几个穴位。"
"那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饮食要注意阴阳平衡。温补而不燥热,清润而不寒凉。我开的方子里有当归、川芎,温通血脉;配以柴胡、白芍,疏肝理气。"
经过一个月的调理,王达的头痛明显减轻。他惊喜地发现,不仅头痛好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好了。
张仲景感慨道:"《难经》云:'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可惜世人多注重吃药,而忽视了经络的重要性。"
这个医案流传后世,成为了中医治疗顽疾的重要参考。
治病贵在通经活络,调和阴阳。
张仲景对经络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为后世医者开启了一条治病的新思路。
来源: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