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伤寒杂病论》有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医圣张仲景曾说过一个惊人的发现:人体有一处特殊的经络,它堪称疾病治疗的关键枢纽。
这个秘密在历史上曾多次验证,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但现在却少有人知......
在东汉末年,一场大瘟疫席卷中原。张仲景眼看着族人相继染病而亡,心急如焚。他走遍各地寻访医术,搜集医方,日夜研究病理。
一天,张仲景正在诊治一位久病的患者。这位病人已经病了三年,请了很多名医都没能治好。张仲景仔细诊脉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你的脉象显示,病根不在表面的症状上。"张仲景说。
病人很疑惑:"我浑身疼痛,吃不下饭,这不是病症吗?"
张仲景说:"这些都是表象。就像一棵大树,叶子发黄了,不能只去治理叶子,要找到根部的问题。"
"那我的病根在哪里?"病人急切地问。
张仲景说:"你听说过'支节'这个穴位吗?"
病人摇头。
张仲景说:"《黄帝内经》讲:'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人体经络就像河流,有主干也有支流。"
"支节穴位就像一个重要的水闸,它位于膝关节外侧,是气血运行的枢纽。你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病人问:"这个穴位怎么会这么重要?"
张仲景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农夫,腰腿疼痛多年,走路都困难。他去看过很多大夫,都说是风湿。"
"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时不小心摔倒,膝盖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奇怪的是,第二天他的腰腿疼痛反而减轻了。"
"这个意外让我想到了一个道理:人体经络互相贯通,一处不通,百处受牵。就像河道,一处堵塞,上下游都会受影响。"
病人问:"那该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说:"《难经》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先疏通经络,让气血运行通畅。"
他取出银针,在病人的支节穴轻轻刺入。没过多久,病人就感觉全身暖洋洋的,很舒服。
"这种感觉就对了。"张仲景说,"现在气血开始疏通了。"
接着,张仲景又开了一副药方:"这是调理脾胃的药,配合穴位疏通,能事半功倍。"
病人问:"为什么要调理脾胃?"
张仲景说:"《内经》讲:'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就像河流的源头。源头不足,下游自然干涸。"
正说着,病人突然感觉一阵气血翻涌,全身发热。张仲景说:"来了,这是经络要打通的征兆。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没告诉你......"
张仲景继续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支节穴打通后,还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时辰。'气血运行,随日月升降。'经络疏通要选对时间。寅时和申时,是经络最活跃的时候。"
病人问:"为什么要选这两个时辰?"
张仲景说:"'天地之气,上下升降,与人呼吸相应。'这两个时辰,阴阳交替,气血运行最畅通。"
"第二个关键点是呼吸。'呼吸者,气之门户也。'你在疏通经络时,要配合呼吸。吸气时气血上行,呼气时气血下行。"
病人又问:"第三个关键点是什么?"
张仲景说:"第三个关键点是养生之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光靠疏通经络还不够,还要注意日常调养。"
"就像这条经络,平时要经常活动,不能久坐。'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要保持适度运动。"
病人问:"除了运动,还要注意什么?"
张仲景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饮食要有节制,不能太过。太过则伤脾,不及则伤胃。"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你要规律作息,不能熬夜。熬夜会损伤阴血,让经络供养不足。"
病人认真地记下这些要点。几个月后,他的病果然好了。这个医案在当时传为佳话。
张仲景把这个发现记录在医书中:"夫经络者,周流全身,贯通内外。一络不通,百病丛生。欲治百病,先通经络。"
后来,这个治病原理被历代名医验证和发展。"通其经络,则气血调和;气血调和,则百病消除。"
"治病求本,本在气血。气血通畅,何病不愈?"
这个发现不仅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也启发了后世医家对经络学说的研究。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仲景之法,开万世治病之门。"
从此,医家们更加重视经络在治病中的作用。"通其经络,而后可以调气血;调气血,而后可以治百病。"
张仲景的这个发现,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明乎此者,可以为医矣。"
这个医理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此乃治病之大法也。"
这就是张仲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他告诉我们:治病不能只看表象,要找到根本,不能只治标,要治本;不能只顾局部,要全身兼顾。这种医理,超越了时代,历久弥新。
来源:张垣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