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是流感高发期。流感全名为“流行性感冒”,许多人看到“感冒”两个字,就以为是普通感冒在流行,因而掉以轻心。然而,得了流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近日,中国台湾女演员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年仅48岁。
当下是流感高发期。流感全名为“流行性感冒”,许多人看到“感冒”两个字,就以为是普通感冒在流行,因而掉以轻心。然而,得了流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人重症和29万—65万人死亡。
临床上,小于5岁、大于等于65岁,孕妇、产后2周内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都属于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健康的中青年人群流感出现并发症风险并不高,但也不能就此忽视风险。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典型表现是咳嗽伴呼吸困难、呼吸急速、缺氧和发热。
肺炎类型:
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发作3—5日后仍持续存在高热,以及有肺炎表现。通常很严重,进展可能很快,不积极干预会有生命危险,特别是有肺部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继发细菌性肺炎:流感症状有所好转(包括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和咳脓痰。通常出现在流感数天后(7—14天)最常见,在重症流感中约占1/3,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往往危重。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性肺炎:参考以上两者,可表现为症状逐步加重,也可表现为短暂好转后加重。
其他并发症:
心脏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约占成人流感的12%。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癫痫发作多见于儿童和癫痫患者,流感相关性脑病更常见于儿童,流感导致成人脑炎、脑血管意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吉兰-巴雷综合征,总体上不常见。
肌肉骨骼并发症:重度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极度肌痛、无力、尿色加深)更常见于儿童。虽然肌痛是流感的突出特征,但真正的肌炎并不常见。
合并感染:包括肺炎(其他病毒、细菌、真菌)、菌血症、脑膜炎和曲霉菌病。对于发热超过3—5日、退热后再次发热,或病程3—5天后症状仍持续加重的流感患者,需要警惕。
对于平素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流感季节,自己的小区、学校、办公场所等有流感病例,突然出现发热、咳嗽、肌痛或无力等症状时,临床可以疑诊流感。
无并发症的流感,成人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通常持续约3天,随后大多会改善,完全康复可能需要10—14日(年纪大、免疫力低下者恢复时间更长),部分患者的乏力症状会持续数周。
出现并发症的流感,或者有脱水(口渴、疲倦、尿少黄)、心肺功能受损、精神状态改变的情况,通常属于重症,应住院治疗。
疑诊或确诊流感时,符合以下任一情况,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
并发症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流感,无论症状轻重、病程是否超过2天,都建议抗病毒治疗。
高危人群接触者:非高危人群流感,但会接触到高危人群(比如家里有小孩、老人等),无论症状轻重、病程是否超过2天,也建议抗病毒治疗。
流感持续或重症:流感样症状持续进展,超过3天,或者出现流感并发症、重症时,建议遵循医嘱选用对应抗病毒药物及时治疗。
不属于以上三种情况,用药前先权衡利弊:病程在48小时内,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工作或学习等需要,跟医生沟通后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果病程已经超过48小时,又不符合上面三点需要用药的情况,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医生提醒,婴幼儿感染后应优先考虑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都应优先考虑用药安全问题。
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
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
1.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2.注意日常营养,坚持健康生活
饮食规律,营养到位。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心态平和,乐观积极。
3.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来源:岳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