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女士购买避孕药被拒,为啥禁售给40岁以上女人?医生暴露真相

360影视 2025-02-07 19:09 3

摘要:最近,有位45岁的女士在药店购买避孕药时被拒,药剂师告诉她:“40岁以上的女性不建议使用口服避孕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最近,有位45岁的女士在药店购买避孕药时被拒,药剂师告诉她:“40岁以上的女性不建议使用口服避孕药。”

她疑惑不解:为什么年轻时能吃的药,年纪大了反而不能吃了?难道是商家歧视中年女性?还是另有隐情?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禁售真相”!

口服避孕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吃药来避孕。它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是让身体误以为自己已经怀孕,从而抑制排卵,同时让宫颈黏液变稠,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达到避孕的效果。

在20多岁、30多岁的女性中,口服避孕药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避孕方法。而进入40岁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医生一般不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继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特别是含有雌激素的复方口服避孕药。

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健康风险。

1. 增加血栓风险,可能引发中风和心梗!

人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年轻时光滑畅通,血液流动顺畅。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容易沉积“垃圾”(脂质斑块),变得狭窄甚至堵塞。

雌激素会让血液变得更“黏稠”,40岁以上的女性如果继续服用避孕药,血液就更容易在血管里形成血栓,就像水管里结了块,堵住了水流。

如果血栓堵住的是脑血管,可能导致脑中风;如果堵住的是心脏血管,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这些疾病都非常危险,甚至可能要命!

2. 诱发高血压,悄悄伤害心脏和肾脏!

避孕药中的激素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就像家里的水管长期被高压水流冲刷,会加速血管硬化,伤害心脏和肾脏,甚至引发中风。

40岁以后,很多女性的血压本来就开始慢慢上升,如果再吃避孕药,等于是在本就脆弱的血管上“火上浇油”,更容易出问题。

3. 影响肝脏健康,加重肝脏负担!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口服避孕药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当女性年龄增长,肝功能会逐渐下降,如果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引发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本身有脂肪肝、肝炎或者长期喝酒的女性,更要小心!如果肝脏负担过大,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劳、右上腹不适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4. 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雌激素是女性身体的重要激素,但过量的雌激素可能会刺激乳腺组织和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年轻女性服用避孕药时,体内的激素水平比较稳定,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较低,所以风险较小。但40岁以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开始波动,如果再额外补充雌激素,可能会让癌细胞“乘虚而入”。

5. 可能导致更年期提前,影响生理健康!

40岁以上的女性,卵巢功能已经开始逐渐减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如果此时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干扰卵巢的正常功能,让更年期提前到来

更年期提前意味着什么?

它可能会带来潮热、失眠、情绪波动、骨骼变脆、皮肤松弛等一系列问题,让女性身体和心理都受到影响。

既然口服避孕药不适合40岁以上的女性,那么还有哪些安全的避孕方法呢?医生一般推荐以下几种方式:

1. 宫内节育器(IUD)——“小环”简单又省心!

宫内节育器(俗称“上环”)是一种小巧的避孕装置,放置在子宫内,可以有效避孕5~10年。它的优点是不影响激素水平,不会增加血栓、乳腺癌等风险,而且一旦取出,生育功能就能恢复。

“上环”可能会引起月经量增加、痛经等副作用,因此建议由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合使用。

2. 避孕套——简单、安全、还能预防性病!

避孕套能有效避孕,还能防止性传播疾病,对40岁以上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安全、无副作用的选择。

使用避孕套时要注意选择质量可靠的品牌,并确保正确使用,否则可能会影响避孕效果。

3. 结扎手术——永久避孕,适合不再生育的女性!

如果已经确定不再生育,可以考虑输卵管结扎手术。这是一种简单的小手术,一劳永逸,不影响激素水平,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结扎是不可逆的,手术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确保自己不再有生育计划。

45岁以上的女性被药店拒售避孕药,并不是商家刁难,而是出于健康考虑。年龄增长后,口服避孕药可能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它的好处,所以医生一般不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继续服用。

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比坚持吃避孕药更重要

宫内节育器、避孕套、结扎手术等都是更安全的选择,能有效避孕的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女性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避孕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选择对身体最安全的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妇产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WHO《避孕方法的医学资格标准》

《中国妇女健康指南》,中国妇女联合会

国家卫健委《口服避孕药使用指南》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