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流行模式。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建议相关部门加速研发流感-新冠联合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流行模式。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建议相关部门加速研发流感-新冠联合疫苗。
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同感染将导致疾病负担增加,对公共卫生系统形成挑战。为优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地坛医院等专家组成研究团队,采集了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及周边社区的流感样症状病例样本,开展27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当时的呼吸道病原体呈现4轮流行:首轮以肺炎支原体为主;随后甲流、乙流相继成为优势毒株;新冠病毒在2024年2月底出现显著回升,形成第4轮流行高峰。同时,当甲流或乙流处于高活跃期时,新冠病毒传播会受到抑制,反之亦然。研究团队表示,这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
此外,研究纳入的1513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30至40岁人群面临新冠、流感双重感染的风险较其他年龄段高出2.31倍。青少年和老年人更易受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侵袭。研究还发现,28.6%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多重耐药。
面对新冠病毒可能的流感化趋势,研究团队建议相关部门加速研发流感-新冠联合疫苗,构建多病原快速检测平台,将耐药基因筛查纳入常规病原监测,实时追踪细菌进化动态。
A
2月3日,一位知名演员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的消息引发了大众对流感的高度关注。
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哪种类型的感冒更容易引发肺炎?哪些行为会增加致死风险?得了流感怎么办?
Q
哪种类型的感冒更容易引发肺炎?
A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何沂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冬季本就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好发季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容易受寒致病。
去年冬天属于暖冬,而这也让病毒更易存活,所以近期甲流、乙流、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感染较为常见。
何沂告诉记者,细菌、病毒、非典型菌都有可能从上呼吸道感染进展成为肺炎。
从中医角度出发,主要从“正邪”两方面来看:“邪气”盛,病原体的致病力、毒性越强,病情就会越急骤迅猛;而“正气”虚,免疫功能越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迅速进展为肺炎,甚至损害多脏器的功能。所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不熬夜、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调畅心情尤为重要。期间,聚会不要太频繁,应减少传染途径,防患于未然。
Q
哪些行为会增加致死风险?
A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副主任葛挺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结合近期接诊的病例为大家做了解答。
近日,葛挺收治了不少流感患者,30岁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10天前李女士就感觉自己得了感冒,有流鼻涕、鼻塞症状。为了不耽误和家人一起去北方游玩,她吃了些感冒药就出发了。
5天后,李女士和家人结束了旅程,返回宁波,而她原来的感冒症状非但没有因吃药而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咳嗽一直不停,还咳出了黄色脓痰,并出现体温达到38℃的发烧症状。
经过检查,葛挺诊断是甲流合并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产生这个病情的主要原因是流感病毒影响了人体的免疫功能,细菌侵袭了肺部。此外,这还和李女士感染病毒后没有注意休息,旅途劳累,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等因素密不可分。最终,李女士听取医生建议进行了住院治疗,经过5天的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
葛挺为患者听诊(央广网发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供图)
“病毒感染不仅可以从上呼吸道侵入肺部导致肺炎,还会攻击人体其他器官,如肝、脑、心脏等。”葛挺表示,查出感染了流感病毒要及时接受治疗,按照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要随意增减或者停药,更不要硬撑延误治疗。“每个人的抵抗力不一样,病毒感染期间应量力而行,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葛挺说。
流感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而且是一种免疫自限性疾病。葛挺表示流感导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者仍属于少数,大家不必过于担忧,但也不能不当回事。流感感染一般一周内可自愈,当病程超过一周,或者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腹泻、脓痰、发高烧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Q
得了流感怎么办?
A
自我判断:
对于平素身体健康的年轻人(15~65岁),在流感季节,自己的小区、学校、办公场所等有流感病例,突然出现发热、咳嗽、肌痛或无力症状时,临床可以疑诊流感。
此时不需要流感检测来确诊。自购抗原家庭检测也是一种选择,但受采样技术影响,阳性的准确率可能达不到预期的50%~70%,有需要明确诊断时,在1~2天内多次采样有助于提高阳性的准确率。
• 无并发症的流感,成人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通常持续约3天,随后大多会改善,完全康复可能需要10~14日(年纪大、免疫力低下恢复时间更长),部分患者的乏力症状会持续数周。
• 出现并发症的流感,或者有脱水(口渴、疲倦、尿少黄)、心肺功能受损、精神状态改变的情况,通常属于重症,应住院治疗。
疑诊或确诊流感时:
符合以下任一情况,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
• 并发症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流感,无论症状轻重、病程是否超过2天,都建议抗病毒治疗。
• 高危人群接触者:非高危人群流感,但会接触到高危人群(比如家里有小孩、老人等),无论症状轻重、病程是否超过2天,也建议抗病毒治疗。
• 流感持续或重症:流感样症状持续进展,超过3天,或者出现流感并发症、重症时。重症或病程超过2天时建议遵循医嘱选用对应抗病毒药物及时治疗。
如果不属于以上三种情况:
• 病程在48小时内,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工作或学习等需要,跟医生沟通后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因为轻症流感可以自愈,药物可以缩短病程,但同时有增加耐药风险。
• 病程已经超过48小时,又不符合上面三点需要用药的情况,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流感为何会致命
医生表示,按照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对流感病例分型,包括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
流感每年都会引起很多人感染,其中有少数人会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危重病例有死亡风险,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展为重型的风险会更高一些,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肝病等。
流感可能引发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
肺炎:流感病毒可直接侵犯肺部,导致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严重时还会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细菌性肺炎。患者会出现剧烈咳嗽、严重呼吸困难、持续性或反复发热,甚至咳出带血或脓性痰液。
支气管炎:病毒会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支气管炎,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咳痰,严重时痰液黏稠,难以咳出。
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可能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引起,通常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生,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患病。但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季节性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易变异,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症状往往较普通感冒重。
医生介绍,当身体出现症状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分析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首先是流行病学史。在流感高发的冬春季节,如果我们出现流感样症状,特别是密切接触流感病例之后,出现高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很可能是感染了流感。普通感冒一般没有明确的传染源。
其次是从症状上看。流感症状更重、起病急,往往是38.5℃以上的发热,并且除了咳嗽、咽痛,还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特别乏力。普通感冒一般是低热或者中等程度发热,还有人不发热,症状比流感轻,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
这些症状拖不得
医生表示,从流感治疗来看,一般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气短、基础病加重等情形,应及时到医院就医。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建议当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如被诊断为流感,及早用抗病毒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基础病的加重。
医生提醒,出现以下情况请赶紧就医:
★感冒3天以上,吃了家常抗感冒药物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
★老人和孩子,出现高热、意识淡漠等;
★青壮年出现胸闷心慌气急、乏力尿少伴脸肿,需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等。
不能乱用、滥用流感药物
得了流感
要吃药吗?
是不是要启动抗病毒治疗?
专家表示,并不主张人人吃抗流感病毒药物。绝大多数患者的自限期约为一周;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建议积极地、早期地尤其是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以降低住院率或住院后重症发生率。
目前
抗流感病毒药物
可及性好,选择多、储备足
可选择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
主要包括3种:
血凝素抑制剂:识别并阻断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宿主细胞,比如阿比多尔,目前还不是被广泛应用于一线的抗流感药物;
RNA聚合酶抑制剂:抑制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进行病毒核酸复制,比如法维拉韦、玛巴洛沙韦;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阻止病毒体内合成后要脱离宿主细胞再去攻击新宿主细胞,比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
专家提醒:流感有循证证据特别充足的药物,并不存在所有呼吸道感染都适用的“神药”,需要检测诊断明确时使用,不能乱用、滥用。
预防流感
从接种流感疫苗开始
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流感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等一系列疾病。
流感疫苗分类及接种程序
↓↓↓
专家介绍,流感一般从12月份进入季节性流行期,持续到次年1月底,集中高峰期约为1.5个月,全程约2.5个月-3个月。直到3月,流感才算“过季”,流感病例数量会显著减少。
流感病毒大多数人易感,主要影响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且通过咳嗽等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呼吸道飞沫沉降到地面之前可‘飞’1.5米”。
专家呼吁,流行季在机场、火车站这样的公共场所,飞机、火车这样的密闭空间,不要放松防护,目前直至2月中下旬流感下降期,都要提防感染传播风险。
来源:疲劳缓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