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徐燕教授谈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创新策略与未来研究方向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360影视 2025-02-09 10:45 3

摘要:2025年1月17日~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众多血液肿瘤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前沿研究成果,探索创新诊疗策略,为血液肿瘤患者的希望之光

2025年1月17日~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众多血液肿瘤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前沿研究成果,探索创新诊疗策略,为血液肿瘤患者的希望之光添柴加薪。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徐燕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治疗进展。

01 医脉通:

您在本次会议上以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为题进行了汇报,请您为我们谈一谈2024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免疫治疗进展?

徐燕教授

在MM领域,免疫治疗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首先,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除了已相对成熟的达雷妥尤单抗,艾沙妥昔单抗在初诊适合移植和不适合移植的MM患者中也展现了优异的疗效。目前相关指南已更新,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VRD及艾沙妥昔单抗联合VRD的四药联合疗法推荐为一线治疗的优选方案。

第二类药物是BCMA抗体耦联药物。尽管早期Belantamab mafodotin在DREAMM-3研究中未能取得阳性结果,但最近的DREAMM-7和DREAMM-8研究显示,该药物与硼替佐米或泊马度胺的联合疗法在生存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该药物的眼毒性。

第三类药物为双特异性抗体。包括靶向BCMA的双特异性抗体特立妥单抗和elranatamab,还有靶向GPRC5D的双特异性抗体Talquetamab。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双抗治疗已逐步从复发难治阶段向初治阶段延伸,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发展,患者的总体反应率和生存期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其安全性与单药治疗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第四类为CAR-T细胞治疗产品。目前,国内外已有BCMA CAR-T细胞产品获得上市批准,最初的批准主要集中于多线复发的MM患者。然而,CAR-T治疗在多线及末线难治的MM中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总体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期。CAR-T治疗已逐步向早期复发甚至一线治疗推进,在早期复发的单臂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初治MM患者中,无论是适合移植还是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其总体有效率高达100%。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还包括在初治患者中,将CAR-T与自体移植或标准治疗进行对比,以期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展望未来,我们不仅需证明CAR-T治疗的有效性,更期待与现有治疗方案的组合应用,例如双抗后序贯CAR-T以及自体移植与CAR-T的组合策略。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有更多数据更新,为MM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选择,使患者能够生活得更好、更长久。

02 医脉通:

近年来,不管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巨大进步,新药也层出不穷,您认为未来MM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您和团队有哪些工作计划?

徐燕教授

在基础研究领域,聚焦于耐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骨髓瘤研究的一个热点,包括靶向治疗的耐药、免疫治疗的耐药等。此外,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例如CAR-T治疗后远期造血重建不良反应的研究,亦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以及免疫微环境在骨髓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这些领域都将是未来基础研究的前沿方向。

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期望通过免疫治疗的组合策略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探索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细胞治疗的联用,或是将移植与CAR-T治疗相结合,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追求功能性治愈。目前,我们中心正在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例如,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浆细胞白血病患者或TP53突变患者,我们已开展了独立的CAR-T细胞临床研究。同时,对于在移植后未能获得微小残留病阴性的患者,我们也在进行一线CAR-T治疗的相关研究。此外,我们还关注超高危骨髓瘤患者,包括浆细胞白血病及髓外病灶的治疗策略,正在探索移植联合CAR-T或“三明治”疗法(即先实施一次CAR-T治疗,随后进行移植并联合第二次CAR-T治疗)的有效性。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分享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徐燕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博士后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 Frontier in Oncology, Stem Cells Dev, Leuk Lymphoma,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协和临床转化研究1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工程等。

编辑:Quinta

审校:徐燕教授

排版:Red

执行:Moly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