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上海某小区,57岁的老李熟练地拿起采血针,对着无名指第三次扎下——前两次的血珠不够圆润,测出来的血糖值“医生肯定不信”。餐桌上散落着带血的酒精棉球,像极了他患糖尿病八年来“血色日常”的注脚。
清晨六点,上海某小区,57岁的老李熟练地拿起采血针,对着无名指第三次扎下——前两次的血珠不够圆润,测出来的血糖值“医生肯定不信”。餐桌上散落着带血的酒精棉球,像极了他患糖尿病八年来“血色日常”的注脚。
这个场景将在2025年成为历史。
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中心王卫庆教授团队与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观科技的陈昌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自然代谢》在线发表题为:“Subcutaneous depth-selective spectral imaging with mμSORS enables 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一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只需将手掌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就能准确测量血糖水平,告别有创血糖检测带来的疼痛和感染潜在风险。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的人群,为未来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很好的通用性基础。
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糖尿病已成为严峻公共卫生问题。
有效且规律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过去,常规的血糖检测方法均需侵入皮肤,可能引起疼痛不适或血液感染等问题。近几十年来,由于面临巨大挑战,无创血糖检测技术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现在,“珠穆朗玛峰”被攻克了。14.6%的平均绝对误差、99.4%的临床接受率,让全球5亿糖尿病人集体高呼:
指尖解放了!
这项技术,成功把血糖检测从“容嬷嬷的针扎美学”变成了“如来神掌”。
当然,未来的难题是:如何让爷爷奶奶相信“摸机器比扎手指准”?可能需要请刘畊宏直播带货。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这场技术革命恰似人类与疾病的永恒博弈:
它证明,科技不仅能打败采血针,还能驯服微观世界的能量密码;
它提醒,每一次医学突破都在重写生与死的经济学公式;
它宣告,当中国科研者摘下“生物传感珠峰”的旗帜时,医疗创新的坐标系正在东方重新锚定。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发明它——比如让血糖检测变得像扫码支付一样简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