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差距,开始被拉大!这篇文章比较深,请耐心看

360影视 2025-02-08 06:17 3

摘要:这几天所有人都在讨论DeepSeek,议论AI,但大多数人却很迷茫。比如有人问我:

这几天所有人都在讨论DeepSeek,议论AI,但大多数人却很迷茫。比如有人问我:

这玩意到底好吗?对人类以及个人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AI,怎么与它共存?又能如何找到机会?

正好昨天在星球分享了一些思考,今天从宏微观角度,分享我对AI的几点思考,先说坏处,再说好处。这篇文章比较深,请耐心看。

1、放大人性的恶

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比较悲观,他提到一句话,非常深刻:

“人工智能的危险不在于它拥有自主意识,而在于我们自身的缺点被算法无限放大。”

这句话直戳要害。

科技是进步的,文明是倒退的,人性是不变的。

几千年来,人性都未曾变过。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人类终究不能超越,欲望和缺点。

而AI的崛起,会将人性的“恶”放大数百倍。所以赫拉利担忧,这会导致分裂和奴役的开始。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

未来的AI将是一个会思考的高效率自动式机器,相当于电子大脑,那么如果安装在无人机身上,机器狗身上,身上装载重武器,那么就会成为杀伐战场的杀人机器。

如果我们回到二战期间,谁拥有这个技术,谁就会独霸天下,战场威力仅次于核武器。那么就会导致世界分裂,以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奴役。

AI不坏,取决于用者。

食物链顶端,好人居多,那么AI会带来合作与仁慈,但如果坏人居多,那就是分裂与奴役。

2、马太效应的催化剂

AI是催化剂,加速拉大竞争者之间的命运差距。这个竞争者,是国家、企业、家庭与人。

虽然DS创始人说,AI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普惠大众的工具。但事实上,AI不会平均财富,而是掠夺财富。

因为聪明的、勤劳的、积极的、认知偏高的人,会更快速使用它,一路上升,让它成为自己快速积累财富的工具,而呆滞的、懒惰的、消极的、认知偏低的人,则会继续固守井底。

其实AI革命的逻辑和当年网页端,手机互联网革命一样,能抓住机会的人,其实需要很高的门槛,大概率还是那拨人。而当初抓不住机遇的,AI时代照样很难抓得住。

3、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矛盾会更加深刻。

AI首先服务于企业,服务于食物链顶端的智者组织。

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力,会被AI加持下的资本家,进一步压榨。

比如电梯里遇到一个美团骑手,我问他,复工单量如何?本以为很好。结果他说,今天远不如去年,感觉再努力都赚不到钱,跑的时间越多,好单子反而越少。

这就是平台的AI算法,其目的就是让所有骑手都能接到单子,但不允许部分人太拔尖,而失去平衡。

媒体创作者也一样,如果你刚开始做自媒体,平台会给你很多流量,让你尝到甜头,然后慢慢限制流量,让你焦虑,从而拼命反思创作。等你坚持不下去了,再一次给你流量,激活你的欲望。

AI算法,会让每个人都非常努力,但都赚不到更多钱,将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力困在算法里,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甚至随着AI的进化,资本家将会对劳动力的计算精度,设计至颗粒状。

4、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彻底来临。

AI适合用来制造工具,但如果直接制造内容,则是所有人的灾难,没几年人类知识库就会被污染到只有极少数是AI诞生以前的内容。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

只要内容创作可以赚钱,那么就会有大量的人会用AI制作内容,批量生产内容,而这些内容无论在任何赛道、任何维度,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属性:

透析爆款。

赫拉利说,“当用户停留时间等同于收益,算法的最优解是传播愤怒——这是维系数字帝国的黑暗燃料。”

其实不止愤怒,算法还会发酵人性的好奇心、贪婪、情感共鸣、自我认同与炫耀、恐惧、懒惰等等。

这些信息的高频投喂,结果会让人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情绪大幅波动,易怒且浮躁。这个在短视频时代已经得到应验,而接下来在AI算法催化下,会加速走向极端。

其次AI会放大信任危机。

它所引用的信号源,也是源于网络之上,而网络之上到处都充斥着大量的假信息,那么引用假信息,形成的结果,本身就可能存在错误的推理过程。

而且AI还会基于假信息,快速生成真假难辨的文本、图片、饮品和视频,干扰人们对真实信息的获取和判断。

残酷的是,假信息是无法杜绝的病患,而AI遵于人类,又无法自己破除界限,实现信息的矫正。

当僵尸内容肉眼可见的爆炸增长,谁能摆脱这些东西就是下一个优秀内容平台。

5、思维与社交退化。

AI比搜索引擎更容易获得人类想要得到的信息,甚至可以替代人类做思考。

只要你键入问题,短短十多秒,AI可以将全球最前沿的信息马上投喂给你,甚至多模态的思维链路。

对于思维不够健全,又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是好事,很容易形成依赖性。

AI驯化思维,进一步影响心流、思考和探索能力,从而一个人会被AI束缚和囚禁,最终彻底失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一个人一旦,失去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很容易影响个人生存发展。

其次如果与AI交流增多,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减少,会影响社交技能发展,产生孤独感、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可能使社会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

接下来讲讲AI的好处。

6、大幅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再工业化。

AI作为高智能自动化机器,可以实现工业效率的倍速提升。比如最近火热的DeepSeek,已经开始进入多个场景。

这就是再工业化进程,人类里程碑。尤其对于中国这个高度工业化国家,高阶AI的进入,甚至会带来国运级别的扭转。

7、生活便捷性无限放大

未来电脑、手机、汽车、甚至房屋,都会接入AI。

我有一个朋友刚融了C轮投资,大概5千万,做什么呢?

AI+AR眼镜。他的畅想是,只要人们戴着这个眼镜,目之所及,只要问这是什么,马上AI会帮你科普所有知识和信息。

你需要预定酒店、飞机、景区门票,甚至是点外卖、买菜等等,只需要告诉AI,它马上会帮你预定成功,一切都会在眼镜里充分实现。

可以实现吗?大胆预测,5年之内,就会实现。

回想一下,智能手机从无到有,也就是5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也是5年时间。科技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到时候人们直接面对的是AI,而目前所有互联网平台,都会与AI对接,实现人机无距离交互。

8、个人成长速度加快

AI会让人产生依赖,消灭思考能力,但也会激发思考,扩展思维的边界。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知识架构、审美能力。

举个例子,你用AI,可以快速搜索信息,帮你拓展思维的多样性。但这时候,并不是拿来即用。

而是要基于AI给的信息,先去甄别和求证信息的可信度,然后继续沿着AI给的思路进行思考,探索更深度的信息和智慧。

这样,AI才能产生较大的能量加持,但如果只是拿来即用,不求证、不思考、不探索,AI其实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具。

比如拿文章来说,你键入一个话题,它可以产生一大堆信息以及文章,但实际上,真正能明白读者的只有作者本身,真正能理解并应用内容的,又需要作者有非常强大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这是一场人与机器能力的考验。

当然我认为,AI最好的作用,其实就是辅助一个人认知成长,然后人机协作形成正成长循环,实现更高维度的探索,它是一个工具。

你的潜意识里,认知不能怠惰,而是要平齐或者凌驾之上。换句话说,它可以辅助人们做决策,但并不能取代人们做决策。

换句话说,在一些科普性,创作性的方面,可以使用AI,但在个人成长、价值投资、人际关系方面,还要靠人类自己做最终决策。

它可以是情报员,分析师,但无法成为决策阵营的智囊团。因为在理性的角度,还需要感性的思考,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

最后再总结一下。

虽然赫拉利等深度思考者,将其定义为悲观属性,会激发人类的分裂、奴役、甚至毁灭。

但我却认为,一定要主动且积极地拥抱它。

因为人类的进程就是周而复始,毁灭与重建,这些都是宏大叙述,我们抉择不了,唯一能抉择的是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在这波大浪潮中,顺势而为,趋利避害。

一切客体都会被迫进入竞赛模式,你参与或者不参与,都无法影响历史进程。

社会还是会维持二八定律,甚至加速分化,冲击就业,社会因此不平等加剧。但我想说的是,AI有好,也有坏,实际上,好坏之分,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你成为强势群体,你就会更好,你成为弱势群体,就会变得更差。AI让强者对弱者的掠夺加速了而已。

最后最后,想真诚告诉大家,一定要用出世和入世的心态面对AI。

出世,保持内心宁静,不要盲目跟风焦虑。

现在网上关于AI教学的课程一大堆,关于AI引发焦虑的内容同样一大堆。

但我最后想告诉的大家的是,不要乱花钱买课,也不要被动焦虑。

一切从众行为都是浑水摸鱼,而智者,通常是回归自我,首先训练自己的行动力,审美和认知。

行动力是打破迷茫的关键。审美则是在 AI 同质化输出中脱颖而出的秘诀。认知更是决定了你在 AI 时代能走多远的基石。

AI是杠杆,器官的延伸,但根本,取决于基础。同时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享受学习过程。

入世,则是积极学习,提升自我竞争力,参与AI创富浪潮,做副业也好、创业也好,不要有清高思维和道德洁癖。做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做驾驭者,而不是把属于自己的思考让渡给机器和算法。

正如赫拉利所言:“AI不是终结者,而是我们自身的镜子。”

以上。

来源:骑驴观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