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导演饺子,弃医从文后逆袭,网友:原来成功的前提是学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10 09:18 2

摘要:你听说了吗?春节期间拿下最高票房的电影《哪吒2》的导演饺子(原名:杨宇),原来也是医学生,而且还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的医学生,最后却改行做了动画!

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你听说了吗?春节期间拿下最高票房的电影《哪吒2》的导演饺子(原名:杨宇),原来也是医学生,而且还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的医学生,最后却改行做了动画!

从小热爱动画的饺子,和多数大学生一样,高考之后选择了可以管一世温饱的医学专业。

然而,学医三年,饺子却始终闷闷不乐。他忘不了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在心中慢慢燃起熊熊之火。

一番挣扎之后,饺子最终决定放弃医学,自学MAYA(三维动画软件)。毕业之后,他顺利来到一家三维动画广告公司工作。

但仅仅一年之后,饺子再次跳出舒适区,选择了辞职。辞职后的三年时间里,饺子一门心思扎在动画里,自律到变态。

2008年,《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这部几乎零成本,仅靠饺子一人打造出来的16分钟的短片,震惊了整个动画界,在国外拿奖拿到手软。

然而,饺子并没有因此走上人生巅峰。因为当时国内整个动画行业并不发达,于是那个时候的饺子成了史上最穷的导演。

直到7年之后,动画公司“彩条屋”CEO才找到饺子。两人一拍即合,最终决定合力创作。

饺子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之路,剧本打磨了两年,制作又花了三年,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饺子甚至和团队发生了多次争执。

他们不理解饺子为什么抠细节抠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事实证明,饺子的决策是正确的。《哪吒1》一出来,就震动了电影界和动画界。

而《哪吒2》本来预计三年完成,结果却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正如饺子说的,一定要做观众没见过的、非常新颖的,能给大家更多美感刺激的这种东西。

于是,饺子终于在40岁时彻底逆袭,成为第一位仅凭两部电影就斩获百亿票房的大导演,这不妥妥的现实版的哪吒么?

哪吒的诞生,其实是饺子多次与命运抗争的产物,是打破命运枷锁的结果。

学姐仔细一想,所谓“弃医从文”,或许真有点说法。

饺子“蛰伏”那么久,却写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惊世骇俗的名句,要换做普通人“蛰伏”一段时间,一辈子也就完了。幸亏他是医学生“出道”,一贯的持之以恒和严谨。

众所周知,历史上,“弃医从文”的名人非常多。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毕淑敏、余华、柯南道尔、契科夫等等,都是弃医从文;罗大佑、费翔、王力宏、许嵩等人都是弃医从艺,还有孙中山弃医从革命。

实际上,从广义的角度讲,电影、演艺,以及文学都属于文化领域。因此,以上名人都能称作“弃医从文”的典范。

不得不说,自古“弃医从文”都出大人物,看来学医的只要不做医生,做什么都能风生水起。

当网友都在惊呼“医学生真是人才辈出”之时,我也忍不住思忖,医学生的就业面如此之广,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深层逻辑呢?

医学生们改行成功,不仅仅是戏剧性的人生转折,更是一套精密的知识体系在跨界领域的降维打击。

医学教育锻造的从来不只是医生——它是一套完整的人类生存系统编程指南。在解剖台上凝视过生命本质的人,注定无法用平庸视角看待世界。

画家达芬奇为绘制《维特鲁威人》,解剖了30具尸体时,发现的人体黄金分割早已预示了这种思维优势。

而饺子在《打,打个大西瓜》中展现的细节把控力,被彩条屋CEO易巧评价为"用命磕作品",以及《哪吒》剧本修改66版、角色设计100余稿的极致追求,完美诠释了医学的严谨性。

医学与人文的碰撞,往往擦出核聚变般的能量。鲁迅在仙台医专课堂上看解剖图时,看到的不仅是人体结构,更是"国民精神病灶分布图"。

本想当以一名医生的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创作了成名诗集《繁星》和《春水》;

余华在当牙医的五年里,用拔牙钳练就的不仅是手上的精准,更是对疼痛的文学化感知。当医学生走出手术室,他们的战场就变成了人性实验室。

就像饺子在《哪吒》中设计的"天劫咒",何尝不是对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的戏剧化转译?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医学教育这么牛,那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离开?

答案很简单:学医教会了他们敬畏生命,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向命运反抗。

鲁迅反抗的是“国民的麻木”,余华反抗的是“人类的虚无”,而饺子反抗的是“庸俗的审美”。当年选择从医,是出于社会期待;后来选择离开,是出于内心召唤。他们不是放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治愈这个世界。

所以,医学生改行后风生水起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转行光环”,而是医学本身就是一场关于极限思维、严谨态度和人性理解的训练营。

他们不怕熬夜、不怕挑战极限、不怕细节抠到极致,他们有手术刀般的精准、病理学般的推理能力、临床式的判断力,而这一切,足够让他们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横扫千军。

所以,当网友们感叹“医学生果然人才辈出”时,其实真正该问的是——医学教育到底给了他们怎样的能力,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站上巅峰?

答案很简单:学医,不只是学治病,而是学着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透彻,更深刻,也更不妥协。

这世界从来不缺天才,但缺的是像饺子这样,敢于“自我手术”的人。

(注:本文部分内容由DeepSeek和ChatGPT生成,特此声明。)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源:菊小医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