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科室的医生,都用维生素B6,它的“神通”有那么大吗?

360影视 2025-02-24 22:3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时候去医院,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消化科、神经科,还是妇产科,甚至皮肤科,医生们都喜欢给病人开点维生素B6

这小小的一片药,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这么多科室的医生都对它青睐有加?它真的是个“万金油”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维生素B6到底是干啥的?

维生素B6的本事不小,简单来说,它是身体里很多化学反应的“润滑剂”,没它不行。人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都要靠它来帮忙分解和利用。

这玩意儿还管着神经系统,脑子里的神经递质——也就是那些让人开心、焦虑、兴奋、安稳的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都需要维生素B6来合成。少了它,可能情绪就像过山车,忽上忽下的。

还有免疫系统,白细胞要是没有维生素B6,战斗力就会下降,身体的防御能力就变弱了。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B6的水平往往也不太够。

为什么那么多科室的医生都爱开它?

肠胃不舒服,B6能派上用场

很多人吃错东西,或者因为胃炎、肠炎,搞得胃里翻江倒海,反酸、恶心、想吐。

这时候,消化科的医生可能就会给你开点维生素B6。它能帮助胃肠道调节神经信号,减少恶心呕吐的感觉。

尤其是孕吐严重的准妈妈,医生基本都会建议补点B6,能缓解不少痛苦。

有研究发现,每天补充10-25毫克的维生素B6,可以有效缓解早孕期恶心呕吐,比起一些止吐药,它的副作用小,还安全。

手脚麻木、抽筋,神经科医生会想到它

有的人总觉得手麻、脚麻,或者晚上睡觉时腿频繁抽筋,去医院一查,医生可能会告诉你是周围神经炎。这个病有时候是糖尿病、高血压、酒精依赖的人容易得,但有时候就是单纯的B6缺乏。

维生素B6是神经细胞的“维修工”,它能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神经信号的传递。

神经科医生常常用它来治疗轻度的神经炎、神经痛,甚至有些腕管综合征(就是长时间用鼠标、打字,手腕疼得厉害的那种),医生也会给点B6,帮助缓解症状。

有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缺乏维生素B6的人,患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会提高,特别是老年人,B6水平低可能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女性痛经、经前烦躁,妇产科医生也会用它

有些女性在来大姨妈前几天,脾气暴躁、情绪低落,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哭,这其实是经前综合征(PMS)的一部分。

而维生素B6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让多巴胺、血清素这些“快乐因子”水平更稳定,所以它在调节情绪方面有一定帮助。

痛经也是不少女性的噩梦。有研究发现,适量补充维生素B6,能帮助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降低疼痛感。

有些妇产科医生会建议女性在经期前几天开始服用B6,减少痛苦。

皮肤科也爱用它,尤其是长痘痘的

如果一个人脸上爱长痘,甚至是那种又红又肿的闭口粉刺,医生有时候会考虑是不是雄激素水平有点高。

维生素B6在调节激素方面有一定作用,它能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雄激素,减少油脂分泌,所以有些皮肤科医生会把它当作调节内分泌的一种手段。

有些人嘴角经常裂开、脱皮,甚至舌头发红、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这可能也是B6不足导致的。

因为它和皮肤、粘膜的健康密切相关,缺乏时,皮肤屏障功能就会变差,容易发炎、溃烂。

维生素B6补多了会怎么样?

虽说B6是个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不行。

有些人以为“补得越多越好”,结果吃过量了,反而出现了神经毒性——手脚发麻,甚至感觉不到冷热,严重的可能会影响运动协调。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的B6需求量在1.3-2.0毫克左右,而治疗某些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开到50-100毫克的剂量,但这通常是短期使用。

长期大量补充,比如每天超过200毫克,持续几个月以上,就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问题。自己随便乱补不可取,尤其是大剂量补充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看看自己是不是确实缺乏。

怎么从食物里补充B6?

如果不想吃药,想从食物里补B6,那就要多吃一些富含B6的天然食物:

肉类:鸡肉、猪肉、牛肉,尤其是动物肝脏,B6含量特别高。

鱼类: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都是不错的选择。

坚果:花生、核桃、杏仁,既补B6,还能提供好脂肪。

全谷物: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比精制米面更有营养。

蔬菜:胡萝卜、土豆、菠菜,这些蔬菜里的B6含量也不错。

结语:B6确实厉害,但别当“万能药”

维生素B6的确在很多身体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难怪各科医生都爱用它。

但它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靠吃B6能解决。

如果身体出现了类似神经不适、情绪波动、皮肤问题、胃肠不适等症状,可以去医院查一查,而不是自己随便买B6来吃。

医生开给你的剂量,才是最适合你身体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陈灏珠,汤钊猷.《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李建平.《维生素与疾病》.科学出版社,2021.

来源:药师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