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首例荧光定位引导下颈深淋巴-颈静脉吻合术成功实施

360影视 2025-02-24 20:26 1

摘要:2月22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开展了云南省首例荧光定位引导下颈深淋巴-颈静脉吻合术(“疏尔术”),为一名77岁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路莹(化名)实施外科治疗,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开启治疗新希望。

2月22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开展了云南省首例荧光定位引导下颈深淋巴-颈静脉吻合术(“疏尔术”),为一名77岁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路莹(化名)实施外科治疗,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开启治疗新希望。

家属:患者术后情绪有所改善

患者路莹4年前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近一年记忆力急剧衰退,神经心理学评估表现为中度认知障碍,需要家人24小时贴身陪护。“她出现症状其实有好多年了,一开始我们没往这方面想,后来症状愈发明显,我们才觉得不对。”家属张先生说,路莹的症状到了后期发展得比较快,已经有明显的记忆力减退,说的话别人不太听得明白,也很容易烦躁,经常没有理由地生气。

“目前并没有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帅介绍,为了改善路莹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神经外科团队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采取了一种新型超显微外科技术和微创手术——“疏尔术”,为路莹进行治疗。

神经外科团队经术前精准评估,在患者双侧颈部选取4个部位,通过微创切口,将堵塞的淋巴管与邻近静脉"搭桥",术中荧光造影实时显示淋巴管与静脉引流通畅。周帅解释,阿尔茨海默病与脑内Aβ等毒性蛋白的异常沉积有关。“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城市系统,那么这套系统每天会产生‘垃圾’,正常情况下,淋巴系统会将这些‘垃圾’清理出去,但是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排污通道’出了问题,不能正常排污,‘垃圾’越来越多,患者的症状也就越来越重。”周帅表示,由于脑内淋巴管与颈部淋巴管是相通的,通过手术重建颈部淋巴-静脉通路,将阻塞的淋巴管连接到颈部附近的静脉,加速淋巴液的流动和排出,改善颈部淋巴回流,可能间接增强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促进Aβ等毒性蛋白的清除,相当于为大脑打造第二套“排污系统”,从而减轻代谢废物堆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为患者后续认知等功能改善提供了良好基础。

家属张先生表示,手术之后,路莹的情绪有了显著改善,"她刚刚还叫出了侄女的名字,心情也变得不错,烦躁行为减少了。”

医生:借助荧光造影让手术更精准

相较于传统术式,本次手术创新采用荧光造影技术。据悉,淋巴管直径仅0.3-0.8毫米,需在超显微技术下吻合,精准定位是成功核心。周帅强调,术中荧光造影有利于判断淋巴管静脉吻合的通畅程度,能提供一个更为客观评判吻合通畅度的标准。另外术前荧光造影能帮助术者对颈深部淋巴管和淋巴结进行定位,使手术更精准。

此外,周帅指出,并非所有老年痴呆患者都适合该手术。"只有经系统评估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才可能获益。"他介绍,目前国内已开展百余例同类手术,患者认知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一手术方式需与药物治疗结合,主要起延缓病情恶化的作用。作为云南省首例"疏尔术"的受益者,路莹的长期疗效仍在密切观察中。这项源自2024年的新兴技术,正在为抗击"记忆橡皮擦"开辟全新路径。

名词解释

阿尔茨海默病

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被称为“记忆的橡皮擦”。全球约6000万人受其困扰,我国患者超1000万,且随老龄化加剧持续攀升。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逐渐发展为时间/空间定向障碍、语言能力丧失、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等,晚期甚至无法自理。约2/3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若出现持续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困难、性格突变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全媒体记者:王柔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

来源:时报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