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创新药物医保新进展:ADC、双抗成功纳入 CAR-T依旧“退场”

摘要:每年一度的医保谈判始终是业界翘首以待的盛事。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通过将创新药物以公允的价格及时纳入医保目录,以及支持其临床应用的加速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药物的发展进程。

每年一度的医保谈判始终是业界翘首以待的盛事。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通过将创新药物以公允的价格及时纳入医保目录,以及支持其临床应用的加速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药物的发展进程。

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详细介绍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情况,并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版)》。此次调整新增了91种药品,包括针对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血液肿瘤等常见癌症的26种肿瘤用药(含4种罕见病药物)以及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15种用药(含2种罕见病药物)。其中,89种药品通过谈判或竞价方式纳入目录,另外2种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则直接纳入。同时,有43种因临床已被替代或长期无供应的药品被移出目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中,涵盖了单抗类、双抗类、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药物,例如帕妥珠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等用于乳腺癌治疗的药物;用于晚期宫颈癌治疗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依沃西单抗注射液。

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此次调整纳入了8种新药或新增适应症的药品。医保药品目录已包含多种用于治疗常见血液肿瘤的药物,如用于治疗初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的注射用维泊妥珠单抗;用于不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戈利昔替尼;以及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一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成人患者的阿可替尼等。此次新纳入医保目录的阿可替尼是第二代BTK抑制剂。

目前,我国已有多款BTK抑制剂上市,随着国家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医保目录中的创新药也在不断扩充,覆盖面和支付水平获得持续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长期用药负担得以显著降低。

从谈判结果来看,今年参与谈判/竞价的117种目录外药品中,89种成功谈判或竞价,成功率高达76%,价格平均降幅为63%,与历年的水平相当。经过本轮调整,国家医保目录内的药品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159种,包括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部分则有892种。

乳腺癌ADC“网红”入选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高发的癌症,也是我国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具有分型复杂多样、晚期肿瘤阶段生存率低、患者负担重等特点。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乳腺癌35.72万例,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的死亡率为第5位。

近年来,随着创新药物的相继问世,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不断丰富,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逐年提高,已初步形成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内的成熟体系。然而,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对创新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数据显示,相比早期乳腺癌,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0%,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治疗后复发转移率为30%~40%,且以5年内复发转移风险为最高。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剑教授指出:“在每年新发的患者病例中,约有3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晚期乳腺癌,而晚期乳腺癌大多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易发生病灶转移等特点,且相对于早期患者,晚期患者通常经历了多线治疗,身体状况较差,病情复杂,肿瘤耐药性强,并常伴有远处转移,承受更多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患者负担十分沉重。”

近年来,以分型精准诊疗为代表的创新诊疗策略的出现,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和更长生存的可能。“根据分子分型,大致可将乳腺癌分为三类,包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R+/HER2-)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同时,随着新药研发和精准医学的不断深入发展,HER2低表达乳腺癌也成为又一新治疗亚型。”张剑教授指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互不相同,对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也有影响,治疗手段和预后亦存在差别。因此,及早发现、及时诊断乳腺癌不同临床亚型,并针对性地为个体制定精准治疗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20%。相较其他类型,该分型肿瘤侵袭性更强,患者预后更差。20多年前,全球乳腺癌首个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出现,改写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结局。随着创新药物不断涌现,针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选择越来越多,如单克隆抗体(单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抗体偶联药物等。

根据国家医保局方面披露,此次德曲妥珠单抗针对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治疗的适应症也成功纳入医保,填补了目录内该治疗领域靶向药物的空白,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乳腺癌患者从抗HER2 靶向治疗中获益。

双抗药物市场格局改写

除了ADC药物之外,今年肿瘤药物市场上的另一大亮点非双抗药物莫属。

在今年上半年,康方生物发布消息称,公司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依达方®,PD-1/VEGF双抗)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 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HARMONi-2或AK112-303),由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进行的预先设定的期中分析显示强阳性结果: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研究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人群(ITT)中,依沃西组相较于帕博利珠组显著延长了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风险比(HR)显著优于预期。依沃西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III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

彼时,在谈及依沃西的商业化目标时,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博士夏瑜表示,会积极与医保局沟通谈判,如果价格合适,依沃西未来会考虑进医保。哪怕未进入医保,我们也会对药物商业化前景充满信心,毕竟卡度尼利的销售在2023年较为可观,实现产品销售额13.58亿元,同比增长149%。“目前,康方生物两款双抗产品均进入商业化阶段,今年也会有两款非肿瘤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根据国家医保局方面的披露,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2款抗肿瘤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分别为治疗晚期宫颈癌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依沃西单抗注射液。

“这体现了国家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中国创新药物发展的支持和培育。”谈及此次医保目录的最新动态,夏瑜指出,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均为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物,具有优异的临床价值,被纳入医保目录将很好地提高药物的可及性,降低患者负担,促使更多的肿瘤患者从真正具有全球领先性的药物中获益。

根据公开信息,卡度尼利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双抗新药,可以同时靶向两个“诺奖”靶点PD-1和CTLA-4,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全新的抗肿瘤机制为卡度尼利带来了优异的抗肿瘤疗效,相比联合疗法毒性显著降低,安全可耐受。卡度尼利被纳入2024年版国家医保目录的适应症为:既往接受含铂化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

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协同抗肿瘤机制的双抗新药,依沃西被纳入2024年版国家医保目录的适应症为: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用于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明星”双抗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后也意味着市场格局调整在即,根据弗罗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30年中国的双抗市场达到108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54.3%;预计2030年中国单抗市场规模达到579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16.7%。双抗行业增速高于单抗。康方能拿下多少市场份额,也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话题。

CAR-T缘何依旧“退场”?

与ADC、双抗领域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四款定价高达“百万一针”的CAR-T细胞疗法依旧未被纳入医保范畴。

依据国家医保局早先公开的信息,2024年度共有440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其中包括4款CAR-T产品,分别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以及科济药业的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若这些药品能够成功纳入医保目录,将显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这些药品并未出现在最终的目录名单中。

近年来,随着CAR-T细胞疗法的显著成效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进步,细胞治疗逐渐步入临床实践,为众多曾经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根据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Nova One Advisor的数据,2023年全球细胞疗法市场规模已达到48.5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增至374.2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67%,市场规模的扩大趋势稳步上升。在中国,细胞医疗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142亿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至1745亿元,2023年至2032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32.1%。

企查查的数据表明,在过去十年中,我国细胞医疗相关企业的年度注册量持续攀升,2023年累计注册量达到3.3万家,创下了近十年的增量新高。在现有企业数量方面,我国现有11.4万家细胞医疗相关企业,其中23.8%的企业集中在广东,广东现有2.7万家细胞医疗相关企业,是排名第二的山东地区的2.9倍;在城市分布上,广州的细胞医疗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7万家,占广东总存量的六成以上。

此外,近十年间,我国细胞医疗相关企业的年度注册量逐年上升,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注册量翻倍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07.8%、109.3%,达到1.15万家、2.40万家。2022年、2023年,尽管注册量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分别同比增长16.1%、20.1%,达到2.78万家、3.34万家,创造了近十年的注册量新高。

从现有企业数量来看,我国现有11.4万家细胞医疗相关企业,区域分布上,广东以2.71万家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存量的23.8%,是排名第二的山东的2.9倍,山东现有0.92万家细胞医疗相关企业;其余依次为北京、江苏、海南等地,相关企业数量均在8000家以下。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此前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CAR-T领域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吴以芳提到:“根据我们的资料,全球三分之二的CAR-T研究都在中国进行。目前已有六款CAR-T产品获得上市批准,众多企业正积极开展研发工作。CAR-T在治疗血液肿瘤、实体肿瘤和免疫疾病方面的潜力令人期待。”

谈及CAR-T疗法纳入医保的难题,吴以芳指出,复星医药长期期待CAR-T疗法能够被纳入医保体系,这种具有治愈潜力的技术和产品将为患者带来显著的利益和价值。目前,支付能力显然是一个主要障碍,如果医保能够提供支持,将极大地促进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我们的CAR-T产品上市已超过三年,自2021年以来,产品成本依然高企。如果医保支付的价格低于成本,这对任何一家创新药企业都是一大挑战。”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