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谣镜|浙大院长辟谣“冷冻馒头不能吃”,清北等名校此前也屡背黑锅,造谣者拿名校背书各怀鬼胎

摘要:最近,一条声称“浙大研究发现:冷冻馒头不能吃,冷冻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毒素”的短视频登上多个平台的热搜榜。但该消息很快被中国科协等专业机构澄清,表示夸大其词不正确。随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浙江大学没有做过冷冻

最近,一条声称“浙大研究发现:冷冻馒头不能吃,冷冻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毒素”的短视频登上多个平台的热搜榜。但该消息很快被中国科协等专业机构澄清,表示夸大其词不正确。随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浙江大学没有做过冷冻馒头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刘东红在辟谣时还提到一个现象:“我看到网上一年前也有过类似的报道,还有更早的时候也有。这些报道都打着不同学校的名义,显然说明报道是不真实的。”

清华北大等名校也曾背黑锅

不仅“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有假,声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水分多多。

例如,“清华科学研究显示:男性过度关注国际形势、军事等内容,容易导致贫困”的消息也是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热帖。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主播围绕这一“研究成果”侃侃而谈。

可事实上,所谓的“清华科学研究”其实是写在一张带有“清华大学”抬头信纸上的几行字,没有调查背景、没有研究人员、也没有期刊发表依据,属于“三无研究”。

进一步核查发现,这一说法其实是某个主播2020年发布视频中的个人观点,却莫名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

造谣者拿名校背书,各怀鬼胎

本应严谨严肃的高校研究、机构研究结果,为什么变成“伪科普”的“背书”?造谣者可谓各怀鬼胎。

首先,造谣者缺乏科学素养误读误解,或是对研究结果断章取义,用“标题党”的方式,将不完整乃至完全错误的解读结果变成所谓的科普内容,在网上发布传播。

其次,部分主播或博主在宣传自己的观点时,为了增加可信度,随意使用高校研究、机构研究的名义,以吸引各界关注。

有些主播为了博眼球、拉流量,故意炮制耸人听闻的信息,随意拿高校来“背书”,包括打着“哈佛大学研究”“斯坦福最新成果”等名义的“研究成果”。由于查证难度大,普通网民无法识别。

另外,部分主播或博主故意传播“伪科普”,实际目的是为了推销商品。

业内人士透露,那些谋求流量红利的主播,以及以“卖货”为目的的主播为了让科研成果“为我所用”,主要采取以下造假形式:

一是大数据造假。造谣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删改真实的研究结果。若非专业人士或仔细比对,难以识破。

二是生搬硬套研究成果。造假者从研究期刊上选择与自身推销产品有关联的论文,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仅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内容宣传,迷惑公众。

此外,很多“伪科普”制造者或传播者为了流量最大化,往往使用“颠覆”“震惊”“重磅”等夸张词汇,以骗取公众关注。

鉴于以上现象,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有必要加强对各种“科普帖”的审查,不能因为相关内容看似出自“高校”“科研机构”,就免于审查。

当然,公众也要谨慎看待所谓的“研究结果”。要知道,除了发布者误解误读“研究成果”、故意曲解“研究成果”外,有些研究本身就处在发展进行中。某一阶段或某一机构的研究成果不是定论,研究方式、样本、技术进步等更会影响结果准确性,别轻信那些来历不清、表述不明的“科普帖”。

极目新闻综合光明网、解放日报、上海网络辟谣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