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5年7月6日,第一届华南口腔展开幕。广东省口腔同仁们的心血倾注,为华南口腔展写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基因。30年后,这场春天的盛会依然吸引着国内外超过1000家口腔产品商参会,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喧嚣的场馆中人流攒动与业务洽谈交织,兴旺之余,仍隐约出现了一些问
1995年7月6日,第一届华南口腔展开幕。广东省口腔同仁们的心血倾注,为华南口腔展写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基因。30年后,这场春天的盛会依然吸引着国内外超过1000家口腔产品商参会,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喧嚣的场馆中人流攒动与业务洽谈交织,兴旺之余,仍隐约出现了一些问题,提醒着从业者们:形势在变。
我和一个犹太同行在会场交流了半天,他说这里困难重重,原公司业务经营惨淡,正谋求新的商机。前同事则是一早给我发了条微信,邀请我带几个人去捧他的场,他担心自己主办的培训听众太少。另一个同事在观看了几场新品发布会后,给我反馈:偌大的会场中空空荡荡,几十排的座位没几个人,场场如此。曾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品发布会为什么没人关心了?既有技术范式内的创新正在枯竭,微迭代都是奢侈
2010年,乔布斯带着苹果4发布会时,全场尖叫、全球瞩目。而现在挤牙膏一样的苹果发布会再也吸引不了那么多的目光,大家已经深陷“新品疲劳”。以口腔种植为例,过去的20年种植体与周边产品已经高度成熟,形成了产品与技术的高原。低价下的高烈度竞争,加之在技术高原中创新的困难,那些发布会中所谓的新产品,并无本质的革新,甚至都算不上迭代,靠噱头与概念的响亮已无法吸引目光。当免于临床试验的通道打开后,仿品如洪水般涌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看不到新意,工艺路线同质性严重。10年前的2015年,获批进入市场的口腔膜/骨粉寥寥几款,而今药监局官网中数页的产品清单令人眼花缭乱,已然一片产品的红海。头部的某公司也已新意乏陈,一支“pen产品”也可以宣传为新品,其实仅是换了包装。国内产品则更多处在follow阶段,竞争力在于fast follow 还是slow follow ,创新从哪里而来呢?也难怪医生们吐槽:所谓新品,只不过是把说明书换了个封面而已。从业者都很明白,哪家公司能不断做好微迭代,已然是一家良心公司了。错位的传播,目标宣传受众的模糊
普通消费品的受众是一个个的消费者个体,而大部分医疗产品的直接受众却是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参与度,决定着新品传播的覆盖深广度。很明显,围绕着医护人员进行的精准发布设计才应是新品发布的重点,比如发布前的信息直达、过程中的互动、后期的高效回访,等。即便精准设计,有研究表明同样存在明显的漏斗效应:即使100%的精准通知医生→会前预热时也只能60%左右的参与→仅剩20%多的现场参与→个位数的会后转化。而华南展的这些新品发布并未慎重考虑这一点,这使得真正的转化微乎其微。也许,这些发布重在形式,实为日后的宣传获取素材,倘若如此,亦有比在会场冷清的发布更好的宣传素材获取方案。亦有更多维的交互场景可以设计。
一旦传播失焦,将使得手术刀与麦克风的距离,渐行渐远。
利益捆绑魔咒,公信力领袖的缺位
普通商品选择明星等公众人物代言,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商业手段。但医疗产品则复杂的多,合规的紧箍咒下,医护人员并不愿意与企业产生显性的利益关系,这使的新产品的发布需要小心、精心地策划“专家背书”活动。一旦缺乏专家效应,自然带来宣传效果的折扣。口腔这一相对商业化的治疗领域,形成了比其他治疗领域更显著的“学术商业化”现象。专家们山头林立,各地区各有各的“大哥”,各派系各有各的“带头人”。新品宣传时,在选择到合适的专家这个问题上,无疑增加了难度。当学术KOL不再学术,当专家推荐无法真的匹配临床痛点,公信力将名存实亡。
其实,创新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当你仍活在传统认知和技术范式中时,创新将不可避免的走向枯竭,用户将把你逐渐忘却。谁能想到,AI的出现,甚至使得内科医生出现了职业危机?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正在跃跃欲试,干掉这些曾经辉煌的前辈。我们需要清醒:冷清的会场不仅仅是成本的浪费,还是市场的否决票。如我们能从空荡荡的座位上听到一种呐喊,催促我们重新聚焦发现真实价值,正如乔布斯牛皮纸中抽出Macbook时的激动人心,这将是最大的收获。
来源:荣耀之路明亮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