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现象,古树春茶的确稀少,有的山头要靠抢。同时,原料价格实在太贵,没有掌握原材料的茶商无力承担、也不愿承担库存压力。
近几年春茶,越来越多的茶企推出春茶预售。
这种现象,古树春茶的确稀少,有的山头要靠抢。同时,原料价格实在太贵,没有掌握原材料的茶商无力承担、也不愿承担库存压力。
原料涨价,被迫缩减山头
一位茶友问:你们的茶,除了每年的冰岛坝歪、冰岛南迫、娜罕、梅子箐,其它好像都不确定。
老杨果断承认:有客户的订单才做,这是做货真价实的山头茶的小企业的生存方式。
早年做原料批发,原料价格便宜,临沧稍有点名气的茶叶,都有涉及。
邦东茶区的昔归、娜罕、曼岗。永德茶区的忙肺、梅子箐、鸣凤山。
勐库茶区最多,冰岛南迫,冰岛坝歪、磨烈、大中山、河边寨、小户赛、正气塘、懂过等等,就连坝卡这种山头,2015年春茶都能干两吨。
当年是实打实的收料,很多山头,都能拿出老产品。
但是,随着原料价格越来越贵。
原料价格涨10倍,同样的资金,只能做十分之一的量。
量太少,摊不下成本,企业资金有限,产品线就被迫收窄。
从当年的几乎所有临沧茶都做。到后来,把不重要的山头踢掉。
邦东留下娜罕、昔归,永德留下忙肺、梅子箐。勐库留下冰岛坝歪、冰岛南迫、磨烈。
再后来,原料价格涨得更贵,勐库茶区连磨烈都不做了,主要做冰岛坝歪和冰岛南迫。
总之,过去十年,原料价格上涨太快,茶企资金有限,已无力再坚持每个山头都做。
不收茶,仍维持与茶农的关系
这两年,茶山原料积压,茶农的茶叶也不好卖。
尤其是非名山的茶农,本身没名气,直播也做不好,于是,茶农又想起来当年在他们寨子里收茶的茶商。
茶农来昆明,半杯茶下去,说: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连娃的学费都没有。
茶农和茶商,其实是共生关系。
茶农大哥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要茶叶品质好,怎么也得拿些茶叶,就算不赚钱卖出去,也要帮他周转一下。
都在一个茶区混,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为的就是维持跟茶农的良好关系,以后有客户需要这一山头的茶,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好茶叶。
市场难做,茶农和茶商,不是前几年的明争暗斗挖客户,而是互相依存,才能有条活路。
贵茶卖氛围,茶商不敢存茶
这几年,古树春茶的原料实在太贵。
茶商手里缺少资金,无力存茶,也不愿意再存茶。
比如,昔归古树春茶1万一公斤,20公斤茶叶就是20万。茶商用自己的钱,也能收两箱昔归古树。
可是,茶商要卖200万的茶叶流水,才有这20万的纯利润。这年头,要卖200万的茶叶谈何容易。
没准,一个小茶企,就因为这20万的资金,断了现金流。春茶贵,太压资金,这种风险,茶商不敢担。
而且,太贵的茶,离开了茶山,根本不好卖。
春茶季,所有的市场需求汇聚茶山,贵茶好卖。一旦离开了春茶季的氛围,很贵的茶,非常难卖。
好茶终究能卖掉,但变现周期太长,如今的市场行情,茶商不敢承担这种风险。
总之,原料价格太贵,茶商不敢把钱压在茶叶上,都不愿意存茶。
但茶叶还得做,这种背景下,就衍生出春茶预售的生意模式。
说白了就是:用茶客的钱,去做茶客的茶,茶商以自己的信用背书,从中赚点辛苦费。
以销定制,适应市场
春茶预售,先汇集茶客或客户的需求。然后,再预估一下能卖掉多少,就做多少茶叶。
免得到时候茶叶做出来,一时间卖不掉,占用了企业的现金流。
在茶商只做定制生意的背景下,茶企开发的产品线就不再稳定了:
比如,去年做了正气塘大树茶,卖680一公斤,茶客喝了很满意。今年,有大佬定制了80公斤正气塘古树,做茶起码得做100公斤,才能摊下成本。
在开发的产品上,去年只有正气塘大树。今年开发的产品,不仅有大树茶,还有古树茶。
茶企开发的产品,越来越乱,几乎没有延续性。
这种现象,已经不足以叫茶叶品牌了,只能叫有个商标,印一堆绵纸,做个卖茶的店小二。
当年信心满满规划临沧茶区产品线,终归是在现实的毒打下,慢慢认清了自己的渺小。
对于中小茶企而言,只有先活着,才有机会谈梦想。
退一步想:在茶市沉浮中随波逐流,不辜负每一位客户的信任,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一杯好茶喝,还能混口饭吃,也不错了。
来源:普洱话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