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周口王庄村,71岁的张大爷蹲在自家新修的水泥路边,和邻居唠着家常。这两年,村里悄悄变了样:泥巴路变水泥路,村卫生室能刷医保,连村头小卖部都挂上了二维码。这些变化,正是中国千万村庄的缩影——不搞虚的,专办老百姓摸得着的好事。
“老张头,你家门口那泥巴路啥时候铺上水泥的?”
“上个月!现在下雨天串门,鞋都不沾泥了!”
在河南周口王庄村,71岁的张大爷蹲在自家新修的水泥路边,和邻居唠着家常。这两年,村里悄悄变了样:泥巴路变水泥路,村卫生室能刷医保,连村头小卖部都挂上了二维码。这些变化,正是中国千万村庄的缩影——不搞虚的,专办老百姓摸得着的好事。
一、路修好了,鸡蛋不颠碎了
“以前去镇上卖鸡蛋,得挑扁担走3里烂泥路,十个蛋能颠碎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马大姐,现在骑着三轮车十分钟就到集市,“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鸡蛋用纸箱装着就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95%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农村公路里程突破450万公里。河北保定刘家沟村的老支书算过账:路修好后,村里山核桃收购价每斤涨了2块——卡车能开进村,商贩抢着来收。
二、看病不出村,药费能报销
“高血压药28块,医保报销19块,自己掏9块。”在湖南郴州白石岭村卫生室,65岁的王奶奶拿着药单念叨。现在全国74%的乡镇卫生院能拍CT,50%的村卫生室可用医保结算。
江西赣州黄坑村的李大爷更有体会:“去年突发心梗,村医开绿色通道送县医院,捡回条命。”2023年,农村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涨到640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至60%。
三、家门口就能挣钱
山东潍坊的“黄瓜大王”赵大哥,把直播间搭进大棚:“老铁们看这顶花带刺的黄瓜,5斤包邮19.9!”他带动全村种起“网红水果黄瓜”,年轻人不再往外跑。
国家乡村振兴局统计,全国脱贫地区发展起3700多个特色产业,带动3000多万人就业。在云南腾冲,70岁的阿婆编竹筐,一天能挣80块;广西桂林的刘叔承包5亩砂糖橘,年入8万元。
四、老物件变新变新宝贝
安徽黟县宏村的汪大娘,把祖传的腌菜坛子擦得锃亮:“城里人稀罕这老物件,腌菜卖到20块一斤。”文旅部数据显示,全国6.6万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老板娘、非遗传承人成了新职业。
就连老房子也值钱了——浙江绍兴推出“闲置农房激活计划”,上海退休教师陈阿姨花8万租下百年老宅改造成民宿,村民每年收租金,还能当保洁员。
五、文化大院真热闹
傍晚的陕西渭南张家村文化广场,72岁的秦腔票友张大爷正排练《三滴血》:“以前天黑就睡觉,现在有广场舞、电影放映、棋牌室。”全国5.4万个乡镇文化站、58万个村级文化中心,让打麻将的少了,唱戏的多了。
最让老人们高兴的是“老年食堂”——江苏扬州双桥村的刘奶奶掰着手指算:“三菜一汤5块钱,政府补5块,比儿女点外卖强!”
结语
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赤脚医生到医保刷卡,从打工潮到返乡热,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垒起中国农民的好日子。就像张大爷说的:“咱不图大富大贵,就图个走路不崴脚、看病不犯愁、孙子能视频——这日子,得劲!”
来源:田园耕心三农笔记